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耕地垃圾山七年之困:沈阳检察“无人机+协作机制”一朝破局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25-10-15 09:14

  在沈阳市于洪区造化街道大转弯村的玉米地边,村民老王掰下一个成熟的玉米棒,掂了掂分量,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看看这苞米,棒子大,籽粒金灿灿,成色多好!今年咱‘沈阳苞米’又是个好年景!”他热情地对前来回访的于洪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孙羽说道。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片如今硕果累累的土地,还是老王和村民们的一个“心病”。“以前这儿可是另一番模样,建筑垃圾堆得跟小山似的,好好的地荒了7年,看着就揪心。”老王指着田边一座铁道桥的方向感慨道。

  变化的契机,源于于洪区检察院的有效作为。

  据悉,于洪区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拥有耕地30余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20余万亩,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阵地,这里出产的玉米品质优良,是当地代表性的农产品之一。守护这片黑土地,就是守护百姓的“饭碗”和乡村振兴的根基。

  “耕地保护工作面广量大,传统巡查手段难以全覆盖,特别是有些隐蔽角落,容易成为监管盲区。”办案检察官张怀中说道。2023年年初,该院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将无人机巡航技术应用于公益诉讼检察实践。“无人机具有高空航拍、实时传输、视角广阔的优势,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违法占用、污染耕地等线索。”

  正是这次科技巡查,精准地捕捉到了大转弯村那个棘手的问题。张怀中回忆道:“当时无人机传回的画面让我们很震惊。在铁道桥下一个非常隐蔽的三角地块,大量建筑垃圾无序堆放,占地面积竟达2万余平方米,周边耕地长期撂荒,形成了一个存在长达7年的‘垃圾场’。”

  “这个地方从路边根本看不见,地形低洼,非常隐蔽,要不是无人机从天上飞过,这个‘顽疾’可能还要持续更久。”张怀中补充道。

  发现线索只是第一步。由于该地块违法行为人不明确,且涉及多个监管部门职责交叉,问题复杂。于洪区检察院没有止步于发现问题,而是立即启动公益诉讼程序,精准向负有主要监管职责的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书,督促其依法履职。

  “发出检察建议不是终点,而是共同解决问题的起点。”张怀中强调,“我们主动与行政机关沟通协商,建立了‘信息共享、会议联商、联合执法、齐抓共管’的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了耕地保护的合力。”在检察院的持续跟踪监督下,去年3月,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被彻底清除,被非法占用的耕地恢复了肥沃本色,重新具备了耕种条件。

  站在重新焕发生机的田埂上,望着眼前的玉米地,老王的话匣子打开了:“现在可好了!有检察院的无人机时不时在天上转悠,那些想偷偷倒垃圾的人心里也得掂量掂量。你看这地,养得多好,肥力又足,今年复垦后种上的这茬苞米长势可旺了,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啊!这才是咱们农民最想看到的样子!”

  于洪区检察院分管公益诉讼工作的副检察长黄有卓表示,守护耕地红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护航像“沈阳苞米”这样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健康发展。“近三年来,我们共发现并监督整改违法占用耕地线索10余条,推动挽回、复垦耕地70余亩。我们的工作正在从单纯的保护耕地,向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品牌建设延伸,努力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条法治护航路径,让优质的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好贺儿’。”

  黄昏时分,无人机的旋翼声再次响起,开始了例行的巡查。它守护的不仅是这片土地,更是丰收的希望。法治的力量化为实实在在的果实,确保“沈阳苞米”这份“好贺儿”品质更优、品牌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