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庭审理念现代化及其实践发展”研讨会引发司法界广泛关注。会上,历时10年联合全国20余家法院研发的“新型庭审”成果正式发布,辽宁法院作为该成果应用最广、成效最突出的代表,有11位法官受邀与上海法院同仁及高校专家深入交流,系统分享“庭审优质化”试点经验,为新时代审判工作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研讨现场
改革破冰
从鞍山试点到全省推广的跨越
2022年9月,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率先行动,以“新型庭审”为技术依托,统筹辖区7家基层法院,在民事审判中开启“庭审优质化”工作体系的探索。成功构建起“诉答文书规范化——审前程序优质化——争点审理精细化”的工作范式,实现了全员、全程、全域审判能力水平的提升,切实解决了制约审判质量、效率、效果和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的诸多实践难题。
今年5月,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印发通知,在鞍山两级法院先行先试的经验基础上,确定全省8家中院及10家基层法院作为试点单位,全面推广“庭审优质化”工作机制。
这一决策背后,是辽宁法院提升审判质效、提升法官司法能力、便利群众诉讼的坚定决心,更是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力争“走前列”的战略布局。
鞍山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长顺在研讨会上坦言:“推行‘庭审优质化’,核心是通过理念转变重构庭审模式。既让正义提速,也为法官减负。”
改革成效在数据中得到生动体现。今年来,鞍山地区全部质效指标均处于合理区间,尤其案-件比、上诉率、民事裁判申请执行率、调解率等指标改善明显。
实践创新
“新型庭审”技术的辽宁转化路径
复旦大学法学院章武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认为“新型庭审”的核心内容包括争点确认、集中审理、一次性解决纠纷、防止突袭裁判、规范释明权行使、疑点排除及法官内心确信等要素。
辽宁法院的实践创新,在于将这些理论要素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的具体流程。
“通过电子送达、电话沟通、建立微信群等方式指导当事人规范诉答文书,从而限缩争点和无争议事实,这在我们团队审理的民间借贷和合同类案件审理中已成习惯。”
“通过‘书状先行+争点前置’精准锁定核心问题,案件庭审仅用时27分钟,并且当庭调解。”
“充分利用审前这个重要阶段,通过‘书状先行’,推动双方在要件事实范围内不断提出各自意见和证据,增加了信息透明度,降低了双方对抗情绪,为双方提供了协商基础。”
借助各类型案例,参会法官分享了应用“庭审优质化”审理案件尝到的“甜头”,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引起在场专家们的强烈共鸣。
南京师范大学司法改革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吴英姿肯定了辽宁法院“庭审优质化”工作,她表示:“庭审优质化”通过“书状先行”排除疑点、澄清争点,引导当事人参与事实和证据梳理,不仅提升庭审效率,对促成和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价值共识
为司法现代化注入动能
研讨会上, 复旦大学法学院杨严炎教授从深层逻辑解读了“庭审优质化”的成功密码:“当事人参与度的提升直接带来诉讼透明度的提高。当双方信息充分披露、裁判方向适当公开,无论最终结果是调解还是判决,当事人对案件的认知清晰度和结果接受度,都远高于传统庭审模式。”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辽宁法院的探索为全国司法审判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在法院受案数量持续增长、法官审判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庭审优质化”通过理念革新与技术赋能,实现了审判质效的跨越式提升,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目前,辽宁各试点法院正通过与律师事务所联合开展业务培训和常态化组织庭审观摩、案例展示等“学练赛”活动,推动“庭审优质化”各项举措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