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丹东鸭绿江畔,有这样一个派出所,因为所处位置和其职责,淬炼出“坝门精神”。日前,记者走进丹东边境管理支队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感受边境卫士引以为豪的这种精神。

护鳗巡逻小分队开展巡逻管控
无悔坚守的“坝门精神”
看着记者疑惑的眼神,派出所教导员梁传伟笑着说:“我们所处在市区里的江边,临江这条马路每个T字路口都有坝门,平时,这坝门都隐藏在墙内,当汛期江水上岸的时候,这些坝门就横在路上,将大水挡在城区之外。坝门是丹东人民防汛抗洪的倚仗之一,也是丹东防汛抗洪的特色。我们辖区就有七个坝门。”
梁传伟为了让记者理解“坝门精神”,向记者讲述了去年丹东抗洪的一件事。2024年7月29日凌晨,江水漫堤,滨江路上的水有齐腰深。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接到转移坝门外居民的任务,民警蹚着齐腰深的水,将瘫痪在床的张先生用担架送过2米高的防洪坝门,张先生用枯瘦的手紧紧攥住民警的手腕,微弱却清晰地说着“谢谢”。
梁传伟告诉记者,“坝门精神”是东尖头边境派出所的灵魂支柱与行动纲领。东尖头边境派出所民警肩负着“身前戍守边境安宁,身后护佑百姓安居”的双重使命,就如同一支像坝门般根基深厚、结构坚固、风雨不摧的钢铁队伍。
护鳗行动的边境智慧
每年5至6月,珍贵的鳗鱼苗在此洄游,引来许多非法捕捞者。东尖头边境派出所守护的不仅是国土边境线,也是这条生态边境线。他们创新开展“护鳗行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戍边安民法宝。
派出所分析非法捕捞规律,组建专职护鳗巡逻小分队,充分发动江边住户、志愿者等群防群治力量。每日巡逻必含护鳗任务。通过询问、普法、劝离、制止、收缴渔具以及重点打击夜间作案、流窜作案的顽固分子和团伙,形成强大震慑。
“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持续高压”的策略成效显著。捕捞行为从“猖獗”到“零星”再到如今的“鲜见”,整治效果极为显著,鸭绿江的生态得以保护。民警们用智慧和汗水,在祖国边境线上筑起了一道守护绿水青山的无形“生态坝门”,赢得了群众赞誉。

民警入户走访宣传反电诈等常识
老旧小区的平安蝶变
守护疆域不仅在于边境线,更在于群众日日生活的家园。面对基础设施陈旧、管理难度大的永安花园老旧小区,东尖头边境派出所主动作为,以党建为引领,以智慧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变治理为智理”的新路,打造了全市老旧小区智慧化管理的标杆。
智慧赋能,织密平安网络。派出所推动“智慧安防小区”建设,社区民警可通过警务终端实现精准关注、预警前置,极大降低了盗抢骗案件和矛盾纠纷发生率,基层治理焕发智能新生机。
社区民警由传统的“下社区”转变为常态化的“在社区”,创新设立“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室”,建立由社区民警、司法调解员、社区干部、有威望的老党员或楼长构成的“四位一体”联调机制,形成“派出所吹哨,部门报到”的高效调解格局。对于“小矛盾、小纠纷”,采取每周固定“调解日”集中高效化解,力争“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小区”。
科技赋能,织密智能防控网。派出所充分依托“一村(格)一警”智能平台,将民警、网格员、联防队员以及遍布辖区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深度整合,组建“坝门义警队”。构建起“空天地”一体、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智能化边境防控体系。辖区涉边违法案事件持续保持“零发生”。
“坝门精神”,根植于日常警务、融入于为民初心的血脉。它无声宣告:人民在哪里,守护就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