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苏家屯区林盛街道,一处并不高大显眼的院落安静守在村镇深处,这里就是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法院林盛人民法庭所在地。
扎根一方水土,凝聚民心热望。近年来,林盛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案件审理到位、司法服务到位、法官工作到位的“细服务”司法服务模式,将法治力量化为日常点滴,不断书写着交织泥土气息、承载万千期盼的法治答卷。

庭长刘芳(右二)在八一红菱街道某村讲解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
案件审理高效化
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依法公正高效审理案件是主责主业。
林盛法庭在司法实践中因地制宜对案件实行繁简分流,坚持“难案精审、简案速审、远案巡审”,创立诉讼案件“三步诊疗法”、类案集中审理机制等,通过规范诉前引导、明晰举证要求、统一裁判尺度等措施,显著提升审判工作质效。
去年11月,在审理一起因房屋漏水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件时,法庭采用“三步诊疗法”精准迅速化解邻里纠纷。
面对这起涉及多方主体的复杂案件,承办法官王菲先用“电话问诊”厘清责任边界,再以“现场会诊”实地勘查损失,最后通过“阳光听诊”公开审理案件。
庭审中,前期沟通和现场勘验证据均起到了关键作用,王菲严格按照庭审程序组织双方提诉求、说意见,并条理清晰地全面展示证据,在法庭辩论环节还特意放慢节奏,把书面法条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生活道理,一下子把准了群众诉求的“脉搏”,最终判决结果获得双方当事人认可并当庭履行。
原告、被告均感慨道:“我们自己怎么也整不明白,法官接了案子后,大冷天去现场跑了好几趟,本以为这官司要打好几个月,没想到这么快就把理儿断明白了!”
该院副院长王忠友表示,以更加高效、清晰、精准的方式化解群众多发纠纷,是林盛法庭打造让人民满意的家门口法庭的重要路径,通过“三步诊疗法”化解邻里纠纷,是法庭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体现。
截至今年9月底,法庭共审结案件872件,相较去年同期收案降低11.15%。

法官王菲(左一)深入田间地头,认真办好每一起案件。
纠纷处理便民化
“刘法官,太感谢你们了!这两周天天到我们村儿帮忙调处土地承包的案子,都赶上‘驻村’了!”八一红菱街道某村委会干部握着林盛法庭庭长刘芳的手,不停地感谢她和她的“劳模法官调解工作室”入户调解,帮村里化解了50件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件。至此,该村陈年遗留的该类该批案件仅余8件需要开庭审理。
刘芳是沈阳市劳动模范,2022年年初以来,她牵头组建了“劳模法官调解工作室”,同时配备熟悉当地情况、颇具威望的专职调解员常驻法庭,对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小额债务等适宜调解的案件,由收案法官初步把关后,迅速导入调解程序。
去年9月初,林盛法庭收到某村58件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纠纷案件,均系该村村委会起诉村民要求缴纳多年陈欠的土地承包经营费。收案后,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刘芳意识到,村委会大批量起诉村民的诉讼案件将会给整个村带来不和谐的隐患,于是立即联系街道及村委会,了解案情来龙去脉。原来,该村近几个月盘点梳理村集体财产时,发现村集体土地承包费有多户多年陈欠,造成了村集体财产损失。村干部碍于乡里乡亲的情面,没有选择登门入户讨账,想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要回承包费。“这事儿不能这么办!”刘芳表示,“都是一个村儿的,打官司更伤和气,这样,我们‘劳模法官调解工作室’到村儿里做做工作,法官上门服务,应该能赢得大部分村民的信任。”
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刘芳带领团队几乎每天到该村走访村民、调解案件。
在村民李大哥家中,刘芳向他讲解土地承包相关法律法规,并拿出李大哥和村委会签订的承包合同,详细指明承包及费用缴纳的条款。“感谢刘法官到家里来帮忙调和这事儿,我腿脚不便,村委会没问我要过这钱,我愿意按条款约定缴纳费用!”李大哥拄着双拐站起身说道。
法官入户调解,维护了村民和村委会之间的和气。
“刘法官,我们明白应当缴纳承包费,可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刘法官,我们和村里之前有钱款往来,村里也欠我们钱呢!”刘芳和调解团队详细和村委会核对多年账目及村里和每名村民的钱款往来,根据不同村民情况,一案一策,有的放矢化解每一件案件,让每名村民都“明明白白知法,舒心放心缴费”。
经过两周的努力,化解了50件纠纷,法庭从群众需求出发,悉心服务,避免了群体性诉讼,“土地纠纷涉及农民最关心、最看重的生产要素,开庭审案,不见得‘去根’,真正好的司法服务是让群众在形式上感受到方便、在心理上感受到‘通透’。”刘芳告诉记者。
近年来,法庭积极构建起多元联动共治体系:与辖区各街道、村集体组织、司法所、派出所建立联动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四所一庭”作用,协助各基层组织开展相关工作,为当地党委、政府化解疑难问题提供法律支持,主动融入乡村社会治理。
——针对辖区内多发、频发的土地纠纷问题,法庭主动总结经验,与十里河街道、沙河街道、林盛街道开展入村指导土地纠纷化解专项座谈会,进一步明确土地纠纷类型、土地承包注意事项等,从根源上减少类案的发生。
——探索创建“支部共建+示范审判+普法教育”的工作模式,积极将法庭党支部的“党员法官工作站”设立在村委会,和基层党组织“结对子”,与基层工作人员一同开展普法座谈,向辖区群众进行普法培训。2022年以来,林盛法庭共开展巡回审判25次、普法宣传9次。
——采取入户调解、线上调解等多种符合辖区群众需求的便民利民诉讼措施,真正让司法服务与群众“零距离”。
“青蓝接力”高标化
林盛法庭是一支由“80后”“90后”青年干警组成的充满活力的集体。6名正式干警全部拥有全日制研究生学历,作为苏家屯区法院精心打造的“高素质、高学历、高标准”模范青年团队,他们的成长轨迹始终与法庭的发展紧密相连。
这支队伍的战斗力,源于深厚的荣誉积淀。走进林盛法庭二楼荣誉室,近20块荣誉牌匾在墙面整齐排列,“先进集体”“优秀人民法庭”“集体二等功”……见证着法庭的奋斗历程。荣誉的传承更体现在个人的成长中:该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黄丹凤在担任林盛法庭庭长期间荣获“全国模范法官”称号,现任庭长刘芳则曾获“沈阳市劳动模范”称号并荣立省法院系统个人二等功。集体荣誉与个人成就交相辉映,为这支队伍奠定了坚实的精神根基。
青年干警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90后”法官王菲的经历便是生动缩影。2019年,她以法官助理身份加入法庭,2022年底成为员额法官后,她选择留在这里,去年审结案件450件左右。“当助理时,别人问起工作年限常会恍惚,因为每一天都过得异常充实。”王菲回忆,成为法官后,她对法庭职能的理解从“表面裁判文书工作”深化为“对案件根源的探究与实质化解”。“现在办案,不仅要思考‘怎么解决’,更要想‘为什么发生’,还要学会联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她坦言,成长离不开前辈的指引,“上次办理一起继承案件,原告仅1人主张权利,庭长提醒‘按原告年龄,应有兄弟姐妹’,我通过侧面询问、向村委会了解,最终确认其另有1个姐姐和1个弟弟。若当时直接审判,日后难免引发新的纠纷。”正是这样的经验传承,让年轻法官少走弯路,更快独当一面。
作为团队的“领头人”,刘芳对这支队伍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感情。“2010年2月来法庭当法官助理,2014年回法院,直到2022年1月又回到法庭……”她细数自己的经历,“7年法庭工作让我成为强基工作的亲历者、见证者、践行者,看着林盛法庭一步步成为群众满意的法庭,我无比骄傲。”在她看来,“强基工程”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人心的凝聚。“越来越多优秀年轻人加入后,团队在多元解纷、普法宣传中展现出独特的激情与创造力。”刘芳介绍,庭内干警多篇论文入选省法学会学术研讨会,大家主动加入法院“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通过集体学习不断提升理论与专业素能。
这支年轻队伍正以传承荣誉为底色、以实干创新为动力,用脚底板扎扎实实走好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他们为更好服务群众、化解矛盾、定分止争使出人民法庭特色“调解新招”,用送到“家门口”的司法服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