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对话:如何从“会飞”到“慧飞”——检察机关无人机驾驶员工作大揭秘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邵小桐 | 发布时间: 2025-10-29 09:09

  对话嘉宾

  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处处长 年兵 

  沈阳市人民检察院检察技术信息处无人机驾驶员 关毅 刘晓晨

无人机驾驶员关毅(左)刘晓晨(右)在研讨制定无人机飞行路线

无人机驾驶员关毅(左)和刘晓晨(右)在研讨制定无人机飞行路线

  近年来,沈阳检察机关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将无人机巡航技术应用于公益诉讼检察实践。从公益诉讼案件中勘查生态污染、耕地保护,到刑事案件辅助还原案发现场,无人机凭借覆盖广、角度新、数据准的优势,实现传统办案模式的效能跃升——千亩耕地勘查缩短至小时级,隐蔽现场环境通过航拍全景直观呈现,为检察官提供更全面客观的证据支撑。

  而在高效精准的巡航背后,还有一群鲜少被聚焦的“空中侦察兵”——无人机驾驶员。

  他们并非单纯的飞行操控者,而是需要同时具备法律监督思维、现场勘查经验与飞行技术能力的复合型角色。

  无人机驾驶员如何选拔?驾驶员是否需要考相关证照?无人机办案有何优势?近日,记者走进沈阳检察机关的无人机巡航团队,对话无人机驾驶员,揭秘他们从“会飞”到“慧飞”背后的故事。 

  无人机驾驶员是如何选拔的?

  问:沈阳市检察院共有几名无人机驾驶员?

  年兵:我院现有无人机驾驶员2人。关毅、刘晓晨是我院根据工作需要精心挑选,并通过多次考试选拔的人员。

  问:驾驶员是如何选拔、产生的?

  年兵:政治合格是第一位的。检察机关的无人机操作,目前主要是为公益诉讼案件和刑事案件的办理进行案件现场环境勘查、样本采集等。部分案件社会影响大、保密要求高,政治合格是必须的。第二是业务能力突出、责任心强。这两位同志都是从事检察技术工作多年的优秀同志,经验丰富,处理现场问题能力很强,多次获得表彰、嘉奖。第三是还要熟悉检察业务。现场工作都是在对案情充分了解、做好充足准备的情况下开展的,熟悉业务才能抓住重点。第四是还要熟悉法律法规。我们国家关于无人机的设备、人员都有很详细的管理规定,同时检察机关内部也有一些工作要求。

  问:驾驶员是否需要考相关证照?

  关毅:无人机驾驶员的管理目前是按照中国民用航空局相关法规进行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人民检察院对现场工作也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要求,无人机行业也有行业标准。我和刘晓晨均已经通过了相关考试。

  问:驾驶员有无评级标准?

  关毅:按照国家法规对无人机驾驶员分类管理的要求,目前我们根据工作需要,实行的是按照无人机驾驶员和无人机观测员进行岗位管理。我和刘晓晨还会在工作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岗位分工。

  问:驾驶员是否都是检察官兼任?是专职还是兼职?

  刘晓晨:按照工作规则,承办案件的检察官是现场工作的指挥员,我和关毅作为检察技术人员,主要是按照指挥员的要求,根据技术标准开展工作。

  无人机办案的优势有哪些?

  问:检察院开始用无人机协助办案,大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起初是遇到了哪些事情,觉得非得用无人机不可呢?

  关毅:各地情况不太一样,大概2018、2019年前后,不少地方就慢慢用起来了。最开始主要是传统办法太费劲,比如查生态环境的案件,碰到大山里、河边上,或者一大片农田,人跑过去又慢又累,还不一定能看全。像有些问题藏在深山里,人爬半天才能到,无人机飞半小时就看完了,还能拍清楚,一下就觉得这东西管用,后来就慢慢推广开了。

  问:比起以前依靠人力跑、在地面拍,无人机办案最明显的好处是什么?能不能结合您参与过的案件说说?

  关毅:好处挺直接的,主要三个方面:一是覆盖地方大,比如查耕地有没有被乱占,上千亩的地,人走下来得一两天,无人机带好设备,一两个小时就拍完了,哪儿变了样一眼就能看见。二是能从高空看,角度不一样,像查河道污染,在河边只能看见岸边,无人机飞上去,排污口在哪儿、污水流多远,甚至企业偷偷排的瞬间都能拍到。三是数据准确,比如查非法占地,无人机携带激光扫描仪,占了多少地、房子多高,算得清清楚楚,误差特别小,办案的时候用着放心。

导读照片

  无人机在不同案件中使用重点有何不同?

  问:以沈阳市检察院为例,现在哪些案子用无人机比较多?不同类型案件用的时候,是不是也不一样?

  刘晓晨:无人机使用最多的还是公益诉讼的案件,得占七成以上。比如查生态污染,就用无人机找哪儿排污水、哪儿乱采砂、哪儿的树被砍了;查食品安全,聚焦农村的小作坊、养殖场,用无人机拍一拍,看看有没有乱排污水、违规生产;查国有土地,就看看有没有人乱占公家的地……除了公益诉讼,办刑事案件也能用,比如命案现场,无人机拍个全景,帮着还原现场。不一样的案件,用的设备、飞的路线也不一样,查污染可能带个测水质的仪器,查现场就重点拍清楚细节。

  问:在无人机参与办过的案子里,有没有哪次无人机是关键,没它这个案件就难办了?

  刘晓晨:目前,无人机对于检察工作而言,它的属性还是辅助办案,而且就像前面提到的,它的优势只在于范围广、角度新,因此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它更多的还是在这两方面发挥作用,辅助检察官对现场环境的一种更全面更客观的展示,并进行解释说明。例如我们去年办理的一起无障碍环境建设案,案情比较简单,我市某特殊学校门前交通标志设施不醒目,给学校师生出行带来不便。学校校门前道路呈现弧形,交通警示标志设置较为隐蔽,机动车驾驶人员很难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如果采用传统拍照的方式进行现场环境解释,需要很多张照片,还要配上大量文字描述,效果还不一定能达到预期。因此公益诉讼部门委托我们利用无人机拍摄,将现场情况仅用一张图片就完全展示出来,提高说明力度和工作效率。

  问:听说有的检察院会把无人机和卫星遥感结合起来办案,沈阳市检察院试过吗?这么结合着用,能帮上什么忙?

  关毅: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尝试这种结合方式。这也符合最高检对技术支撑公益诉讼,建立“空天地”一体化工作模式的要求。卫星能看大地方,比如一个省的生态情况,定期拍一拍,哪儿的树少了、哪儿的水颜色不对,能先找出来可疑的地方。但卫星拍得不够细,没法确定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时候无人机就派上用场了——卫星发现哪儿不对,无人机就飞过去细看,拍清楚细节、测准数据。这么一结合,从大面上找线索,再到小处查细节,又快又准,监督也能更到位。

  无人机的合规使用与未来展望

  问:用无人机的时候,怎样保证合规、不泄露数据、不侵犯别人隐私?

  刘晓晨:这方面我们也挺重视的。飞无人机的人,必须得有资质,没证的绝对不随便飞;而且得按国家规定的空域飞,不能随便飞。数据安全方面,拍回来的视频、数据,都存在专门的服务器里,服务器加了密,不是办案的人拿不到权限。隐私方面,拍的时候尽量避开老百姓的私人地方;要是不小心拍到了,就把私人信息模糊处理了。案件办完了,不用长期存的数据就按规定删除,不能随便保留。

  问:现在都在提“数字检察”,您觉得以后无人机办案,还能有哪些新用法、新突破?

  关毅:以后肯定会更智能、更专业,跟其他技术结合更紧密。智能方面,想给无人机装个AI系统,让它自己能认出来哪儿在非法采砂、哪儿在烧秸秆、哪儿的古树被破坏了,发现了直接报警、传信息,不用人一直盯着。专业方面,会按不同案件的需求,配备更专门的设备,比如查食品安全,就用能测食品成分的仪器;查污染,装更准的测水、测土的传感器,拿到的数据更管用。

  另外,除了跟卫星结合,还会跟大数据、区块链这些技术搭配着用,比如把无人机的数据跟监督模型结合,更容易发现同类案件;把证据存到区块链上,保证没人能改,更可靠。

  问:最后想请您用一句话说说,无人机对咱们检察院办案,到底有多重要?

  关毅:无人机给检察院办案添了“空中眼睛”和“科技助力”,办案快了、查得准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守好公共利益、履行监督职责。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