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细“治”入微打通基层神经末梢——看凌海市大凌河街道大锦村基层治理如何提质增效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敖国政 本报驻锦州记者 王璐璐 | 发布时间: 2025-02-28 09:46

  “我们都是多年的邻居了,还沾点亲,我是相信他,才借钱出去的。没想到,这钱就还不回来了,给叔问问咋回事……”“别着急,咱看看他是不是也有困难,凡事讲道理好商量。”

  近日,在凌海市大凌河街道大锦村村民李叔的家里,调解员的出现,给李叔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经过调解,老邻居把钱还给了李叔,老人脸上的愁容终于散了。

  平安之基,筑于细微之处。近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描绘“共同富裕”蓝图的过程中,大锦村始终将平安法治作为发展的基石,通过构建调解委员会、网格队伍等多层次、广覆盖的群防群治网络,完善跟踪问效的“全过程”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强化矛盾调解矩阵,实现各类调解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打通基层神经末梢,筑牢乡村振兴“平安基石”。

  众人拾柴

  基层共治力量随处可见

  在大锦村,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已然成为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调解委员会以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主体,有效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去年2月的一天,王某因琐事打伤妻子张某,张某随即报警。调解委员会在接到报警信息后迅速介入调解。鉴于王某情绪不稳定,为防止问题恶化,调解委员会上报了大凌河街道办事处综治办和司法所。

  随后,街道司法所负责人、综治办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村党支部书记在司法所对张某及其亲属进行了劝解,并了解了事情经过。经过商讨,决定为张某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并让王某家属劝解王某。在多方努力下,王某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承诺不再犯,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调解委员会定期对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弱势群体生活状况及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并疏导情绪、尽力解决问题。”大锦村党总支书记柴君告诉记者,一支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调解队伍是确保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的关键所在,同时,大锦村还强化与综治、司法、公安、民政、农业等部门的沟通联动,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分类施策,形成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和措施。

  赋能网格

  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从走村访户的脚踏实地,到排查矛盾的尽心尽力;从倾听交流的温暖亲近,到劝解纠纷的苦口婆心,在大锦村,网格调解队伍总是奋战在矛盾冲突一线,变“基层末梢”为“治理前哨”。

  去年3月,大锦村村民赵某与刘某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网格员李香春在接到村民反映后,迅速赶到现场进行调解。

  “邻里之间,和为贵。咱们都理性看待问题,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李香春首先安抚了双方的情绪,然后在村委会找到了分地账本,详细查看了土地亩数和边界信息。随后,李香春带着测量尺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显示赵某家多占了刘某家半根垄土地。经过耐心调解,赵某最终同意归还多占的土地,成功化解了这起土地纠纷。

  “基层治理不是‘打地鼠’,而是要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柴君表示,网格员如同星星之火,汇聚成守护乡村平安的强大力量。

  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大锦村依据实际情况划分6个网格,并配备了6名网格员和6名辅助网格员。同时,大锦村还高度重视网格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网格员作为“宣传员”“服务员”“巡查员”和矛盾纠纷第一“调解员”的作用,定期组织网格员培训与交流,网格员们问题、矛盾和隐患的发现与处置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积极回访

  矛盾纠纷化解一起稳定一起

  去年5月,村民张某与李某因翻盖住房边界问题发生争执,经村干部初步调解后达成调解协议。

  为确保调解结果得到有效执行,村干部随后进行了跟踪回访,了解双方对协议的执行情况。

  回访过程中,村干部发现李某对部分边界划分仍存疑虑,邻里关系仍未恢复。村干部随即组织双方再次实地查看,进一步明确边界划分,并邀请邻居及村中长辈作为见证人。最终,通过耐心细致的回访工作,双方对边界划分达成了一致意见,矛盾得到彻底解决,邻里关系也恢复正常。

  “对矛盾纠纷化解情况进行‘回头看’,可对当事人的思想状况、行为有无反常、对调解程序的意见和建议及有无新的矛盾纠纷苗头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防止双方之间因其他问题引发新的矛盾纠纷,形成有效闭环。”柴君解释道,为确保矛盾纠纷得到彻底解决,大锦村严格落实“矛盾纠纷回访制度”,对复杂、易激化和协议履行期间的矛盾纠纷进行定期、针对性回访,防止已经调处到位的矛盾纠纷出现反弹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