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城市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事关全市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的大事来抓,树立“减”“加”“乘”法数学思维,进一步形成了党组织统筹、多部门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格局。
做“减法” 打造“一站式”平台
兴城市依托司法局非诉讼调解中心、信访局信访接待室、人民法院诉前调解室(线上音视频调解室)、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建立联动机制,搭建起服务群众、化解纠纷、维护稳定的实战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变“独奏”为“合唱”。
2023年11月,张某拖欠旧门乡3名村民劳务费两万余元并拒绝给付。2024年5月,3名村民到兴城市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未果,后经旧门乡综治中心对接,到兴城市法律援助中心申请法律援助。法援中心工作人员帮助3名村民写了起诉状,并陪同到法院立案。2024年7月23日,兴城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为3名村民挽回了全部经济损失。
2023年6月,兴城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员接到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两名调解员通过电话、微信、人民调解平台等线上方式与当事人进行沟通交流,针对争议焦点,从各自立场多次做思想工作,耐心调解。双方最终均表示愿意和解,达成调解协议,有效推动了矛盾纠纷前端化解、诉前化解。
做“加法” 强化多维多方联动
兴城市建立了矛盾纠纷化解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委政法委牵头抓总、相关职能部门协同推进的总体格局。乡镇(街道)加强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对矛盾纠纷排查、案件分流、包案调处、结案回访等实施全程指导跟进。村(社区)公开“三官一律两员”信息,发挥“村(居)民评理说事点”、“网格通”APP作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24年4月4日,刘台子乡村民李某报警称,大寨乡王某用石头将其车划坏。大寨乡派出所了解到两人系夫妻关系,因感情破裂产生家庭矛盾,欲离婚,调解无果。经走访,王某在大寨乡一所废弃房子里临时居住,其母亲长期在外就医,有两个女儿在上学。2024年6月2日,因对孩子抚养权意见不同,王某遂给李某打电话,扬言报复李某家人。经深入了解发现,王某家族具有一定精神病遗传史,且本人负债累累,有悲观情绪。
事态紧急,为避免矛盾升级恶化,兴城市委政法委对该矛盾纠纷进行提级化解。在兴城市公安局、市妇联、市人民法院、刘台子乡、大寨乡多方联动下,经多人多次宽慰劝解、心理疏导,王某表示自己心结解开了。两人已经协议离婚,王某也不再对李某进行威胁恐吓,生活归于平静。
做“乘法” 释放“六治”效能
兴城市注重发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共治”综合作用和叠加效应,构建“44833”模式,即:充分发挥4支队伍,排查4类易“民转刑”矛盾纠纷,综合运用8种方式,落实清单销号、分级包保、联动调解“3项机制”和“3日制度”,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横向多元化、纵向精细化。
2023年6月14日,曹庄镇卢某与张某因占用10公分宅基地引发纠纷冲突,矛盾横跨十余年。曹庄镇派出所排查出该矛盾后,迅速启动矛盾纠纷联防化解机制,邀请镇、村多名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共同进行调解。通过倾听双方诉求,引用“六尺巷”典故开导,寓事于德,最终在多方共同协作下成功化解这一长达十余年的矛盾纠纷。
沙后所镇村民钱某与李某因林地与开荒地界限问题发生纠纷,钱某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李某扬言“硬磕”到底。沙后所镇司法所得知情况后积极介入,着重向双方宣讲刑法、民法典等法律,明确指出犯罪的严重后果,对当事人形成震慑,促使钱某打消使用武力念头,推动当事人回归法律思维。在司法所与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努力下,研究达成了双方均认可的调解方案,一场风波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