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石宝森:坚守普法一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石健/文 赵敬东/摄 | 发布时间: 2018-04-04 08:36

  英烈简介:石宝森,原凌海市司法局法治宣传员,从事法治宣传工作27年,走遍了凌海市440个自然屯、28个乡镇村、84个企事业单位,行程5万公里。2011年3月,石宝森在撰写“六五”普法规划时,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58岁,被司法部追记为二级英雄模范。

31

石宝森

  2017年年末,省司法厅举办第二届司法行政系统“最美人物”颁奖仪式,颁奖的最后一位人物,没有登台。早在6年前,他就已经离开了人世。岁月流逝,全系统却始终以他为榜样,从未忘记这位司法行政工作者。他,就是原凌海市司法局法治宣传员石宝森。

  2011年3月31日,石宝森在撰写“六五”普法规划时,突发脑出血去世,终年58岁。

  2011年4月6日,20多辆送葬的汽车缓缓地行驶在凌海市的大街上,近千名群众自发来为这位普通的司法行政宣传干部送行。

  1953年6月3日,石宝森出生在凌海市大凌河畔的一个普通盐场工人家庭。入伍后,瘦弱的他在部队的熔炉里锤炼成一名合格的人民解放军战士。从部队复员后,1984年12月,组织上根据他的美术特长,安排他到凌海市司法局从事法治宣传工作,这一干就是20多年。

  单骑普法行程5万公里

  普法宣传工作看似简单,但要把法律向广大群众宣传得透彻明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多年的普法工作,石宝森舍得劳神费心。上世纪八十年代,普法工作刚刚开始,当时普法材料少、经费不足,用来宣传的媒介就更少了。老石就亲自刻板印刷法律宣传资料、制作普法幻灯片、绘制宣传板。有时印刷的同志经验不足,一张蜡纸没印几张就弄坏了,可老石从来不急不恼,笑呵呵地劝同事不要着急,“我再刻一张”。

  1986年,正值“一五”普法第二年,当时凌海市只有3块面对公众的宣传阵地。一个是电影院门前的电影宣传栏,一个是计划生育宣传栏,还有一个就是位于电影院对面的法治宣传栏。驻足人数最多的,正是由石宝森制作的法治宣传栏。这个宣传栏每两周更换一次,一办就是10多年,共出版了250多期。当年在凌海市人民法院大凌河法庭当法官的梁玉新老人说:“这个宣传栏对我们基层法庭的司法实践起到了很大作用。当年有很多审判案例就是从宣传栏中学到的。”

  “五五”普法期间,为了节省普法经费的开支,老石亲手设计制作了全部行政村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板,共计2200余块。

  宣传板制作完了,老石要逐个送到各个村上,还要亲自帮助挂上。凌海市共有28个乡镇(场)、440个行政村,距市里最远的村子有105公里。21年的普法宣传工作,老石走遍了440个行政村、28个乡镇(场)、84个企事业单位,行程5万多公里。

  2007年,在南岗子村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期间,老石索性就吃住在村上,这一呆就是半年。从前的南岗子村,打架斗殴、偷盗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南岗子村没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邻里纠纷和上访案件,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锦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村,老石的法律宣传功不可没。

  讲法释疑止纷争

  一天,南岗子村村支书和村会计的谈话,引起了老石的注意。原来村委会将村里的砖厂承包出去几年了,前几年砖厂承包人还能按时把承包费交给村委会,可是近两年来承包人拖欠了8万多元承包费,村干部找承包人李某要了几次,李某不但不交钱,还放出风:“谁敢跟我要钱,我就要了他的命。”了解情况后,老石并没有被李某的威胁吓住,立即找到李某,希望他能将拖欠的承包费交给村里。但李某耍起无赖,不但不同意交钱,还威胁起老石来。但是老石并没怕,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耐心地用法律来教育李某。李某说:“从来没有遇见过像你这样细致讲法的人,我服了!”在老石的劝说下,李某补交了8万多元承包费。

  一次,石宝森正遇到两伙人在路边的耕地里激烈争吵着,互不相让,争吵和叫骂逐渐升级,有的人已经握紧了手中的铁锹,眼看就要动起手来。老石赶忙跑过去,站到两伙人中间,大喊:“谁也不要吵,更不能打架,有事慢慢讲!”

  原来两家的耕地紧挨着。秋收翻地的时候,地界的标记弄没了。当年,黄家种地时对自家的耕地重新进行了丈量,结果耕地的长度缩短了10米。于是提出让梅家退还10米的耕地。梅家认为黄家提出的要求纯属无理。于是两家在地里发生争执。石宝森了解情况后,将《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有关内容向双方当事人进行讲解。指出土地丈量应该由村委会出面,黄家自己丈量土地的行为是无效的。他当即到村里叫来工作人员,在两家人的见证下,带着有关人员重新丈量了土地。结果梅家确实有侵占行为,应当将多占的耕地还给黄家。回城的时候,村支书把他送到村口,“谢谢老石,要不是你及时帮助处理,说不定要出大乱子。”

  留下沉甸甸的普法业绩

  家人在整理石宝森的遗物时,从他身上只找到3块钱现金。他留下的遗产,只有还未完成的7页“六五”普法规划草稿。

  老石去世时,还欠着6万余元的外债。他的大儿子5岁患上尿毒症,不幸夭折。他为儿子治病花光了积蓄,欠下了债务。他常年穿洗得发白的旧衣服,都是他哥哥甚至是妹妹穿过的。

  老石自己生活困难,却身体力行地为单位节约每一分钱。出差坐了多少回车、费用有多少,老石也记不清了,但有一条是肯定的,他从来没报销过一分车票钱。

  老石又是一个慷慨的人。有一年,他到锦州办事,车上遇到一位大学生的钱包被偷了,老石翻出兜里仅有的5块钱给他。为了回家,老石又徒步找到在锦州工作的妹妹借钱。妹妹落泪了,拿出几百元给哥哥,可他只要了10元,“够我回家坐车就行了。”在为地震灾区、贫困山区捐款时,同事们总是劝他:“你也是贫困户,少捐点吧。”但老石一次也没落下过,他说:“这个钱我必须要捐,否则我心里不踏实!”

  在追悼会的现场,人们看到石宝森穿着一身崭新的警服,这是凌海市司法局特意为他购置的。去世前,他依旧穿着一件外甥给他的黄夹克和多年前妹妹送给他的一条女式长裤。他的妻儿说,老石的一生过得充实、过得无愧、过得满足。

  是的,石宝森虽然走了,却留下了沉甸甸的工作成绩:凌海市有24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被锦州市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他直接负责的凌海市“五五”普法工作在锦州地区排名第一;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党员,2011年被锦州市委、市政府评为“五五”普法先进个人。

  后记:不平凡的美丽人生

  从制作宣传板,到走社区、进学校甚至在田间地头,石宝森用责任心将法律意识“种”到了更多人的心中,“种”到了更广阔的土地。

  责任心赋予他顽强的毅力。从复员军人到供销员,再到普法宣传干部,每到一处,石宝森都像螺丝钉一样,牢牢地把自己拧在那里。在他看来,“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比什么都重要,即使做心脏支架手术也要等普法总结验收结束。也正因此,他才能以顽强的毅力从初中文化学起,修完了大学法学专业课程,成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行家里手。

  责任心召唤他对人生底线的坚守。持平常心、做正直人,是石宝森的人生底线。即使穷到租住一个月60元的小农房,他也不贪公家一分钱便宜;当了20年副科级干部,他不仅毫无怨言,还是一心扑在工作上。召唤他的正是一颗为党和国家普法、为民维权的责任心、赤子心,图的则是“堂堂正正做个好公家人”。

  像一位纯朴的农民,石宝森在大凌河畔播撒着法律的种子,27年普法宣传,他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美丽人生。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