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有硬杠杠也有细规定 388户共写“治村宝典”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驻盘锦记者 孙硕辰 | 发布时间: 2025-11-10 08:21

  地区:盘锦市双台子区统一镇光正台村

  治理特色: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光正台村以党建引领,以村规民约为制度基底,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现代化转型中探索出“德法兼治、文以化人、智管促行”的治理方式,将乡土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构建起兼具文化厚度与治理效能的乡村文明新生态。

1

村里的志愿者教村民制作工艺品

  秋日的光正台村,“乡风评议会”刚结束,村民们围着公示的积分榜单热议不停:“老王头这回调解邻里矛盾加了5分,难怪能换两桶食用油!”这般热闹景象,正是该村以文明为笔、以治理为墨,绘就乡村振兴画卷的生动缩影。

  村规民约“土办法”管出好风气

  “以前村里事难管,你说东他说西,现在有了村规民约,大家照章办事,心气儿都顺了!”坐在村头大槐树下,73岁的村民齐殿良说起村里的变化满脸笑意。他手中那份村规民约,正是388户村民历经多轮协商修订的“治村宝典”。

  “好的规矩一定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不是办公室里编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岩利指着宣传栏介绍,2024年年初修订时,村里用“数字问卷+入户访谈+议事协商”的办法,收了120多条建议。记者翻看条文,既有“彩礼不超3万元、宴席不超15桌”的硬杠杠,也有“孝亲敬老加积分、乱倒垃圾扣分值”的细规定。

  规矩落地靠执行。在“村民评理说事点”刚调解完宅基地纠纷的张大爷喝了口茶:“我先跟两家聊‘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儿,再把村规民约和法律条文摆出来,最后两家握手言和,都夸这办法公道!”据统计,去年村里23起邻里纠纷中,19起靠村规民约圆满化解。更贴心的是积分制,村民王大叔拿着积分兑换的酱油笑道:“守规矩还能换东西,现在俺们都主动扫门前雪、帮邻居忙!”

  移风易俗“软引导”破除旧陋习

  “以前俺老伴生病,俺差点信了‘大师’的偏方,多亏李大哥劝俺!”村民张大妈握着乡风文明宣传员刘雨晴的手感慨不已。曾因迷信耽误秋收的李建国,如今成了村里的“反迷信宣传员”,他的亲身经历比啥说教都管用。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科学养生课堂”正开得热闹。网格员鲍佳琦拿着图文宣传单入户:“张叔,您这高血压得按时吃药,那些‘神仙水’都是骗人的!”村广播里,“科学小常识”定时播报,连村里的孩子们都能背出“不信鬼神信科学”的顺口溜。以前农闲时,大伙儿不是凑堆打麻将,就是蹲在墙根晒太阳,现在有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日子过得充实又带劲!志愿者带领村民做手工艺品,这份真切感受,正是光正台村文化建设蜕变的生动注脚。

  典型引领“树标杆”传递暖力量

  “评上‘美丽家庭’后,邻居天天来问我咋打理庭院,这榜样当得值!”村民李春连笑着说。村里评选出“星级文明户”“美丽家庭”的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故事,成了大家学习的活教材。

  村里的志愿服务队更是文明新风的“播种机”。“环境整治日”他们带头清死角,“敬老月”给独居老人洗衣做饭,农忙时帮缺劳力家庭抢收庄稼。如今这支“暖心团”已有56名成员,让“互帮互助”成了光正台村的新风尚。

  夕阳西下,光正台村的文化广场上,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闲谈声、广场舞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乡风文明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是藏在村规民约里的公道,是融在文化活动里的欢乐,更是刻在村民心里的善良。这座浸透着文明馨香的村庄,正以蓬勃的生机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