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人经过
11月4日早,林女士到河畔社区求助,称妈妈走失两天了。
社区将信息发给了苏家屯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石尚峰。
8点34分,石尚峰在“64爱心联络群”内发送寻人信息。
不到5分钟,群里便接连弹出“收到”的回复。
一张覆盖全区的“寻亲网”,在社会工作部的统筹下,快速织就。
9点多,葵花社区居民在楼道内发现一老人,经确认为走失老人后,通知子女。
10点03分,“64爱心联络群”内发布了老人已找到的信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群里呼吁寻找老人
“老人走丢可等不得!”11月4日,沈阳市苏家屯区民主街道河畔社区里,林女士满脸焦急,攥着寻人启事求助社区帮忙找走失两天的母亲。苏家屯区委社会工作部立刻行动起来,一场爱心大搜寻就此拉开帷幕。
通过“64爱心联络群”全区64个社区行动了起来——苏家屯区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在群里刚发出寻人信息和启事图片,不到5分钟,群里就全是“收到”的回复。紧接着,微信朋友圈、各个社区群里,寻人启事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开。社区工作者们也没闲着,他们一边在园区、楼道里仔细找,一边盯着身边有没有符合特征的老人。不到一个半小时,老人找到了!
苏家屯区基层治理的速度与温度,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寻人行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指尖传讯 64个社区联动寻人
走失老人姓许,今年64岁,身高1.6米,穿白色羊羔毛外套、黑色卫裤,头戴浅粉色帽子,戴灰色口罩,左手手指有半截残缺,11月2日从一克拉购物广场走失后再无音讯……
“林女士来求助的时候,我正在社区大厅里,在了解了走失老人的体貌特征这些信息后,我们编辑了一条寻人信息发在了社区的工作群里。”河畔社区党委副书记苗熙博告诉记者,“同时,我第一时间把这条寻人信息发给了苏家屯区委社会工作部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工作科工作人员石尚峰。”
“64爱心联络群”,这是沈阳市苏家屯区委社会工作部建立的工作群,全区64个社区的党组织书记都在群里。
8点34分,石尚峰在群里发布了一条文字信息和一张寻人启事图片,呼吁所有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者积极转发扩散,协助寻找。
不到5分钟,群里便接连弹出“收到”的回复。一时间,微信群、朋友圈里,满屏都是寻人启事……
一条条承载着关爱与希望的信息在网络中飞速传递,一张覆盖全区的“寻亲网”,在社会工作部的统筹下,快速织就。
“大家都看一下寻人启事,在园区、楼道里,发现符合特征的老人马上联系社区!”社区工作者们化身“寻亲使者”,时刻关注着身边的线索。
温情守护 邻里间的“意外相遇”
这天9点多钟,沈阳市苏家屯区解放街道葵花社区居民、志愿者林淑兰的女儿去负一层地下室取完东西回到家里说道:“妈,地下室过道里坐着个老太太,说自己是4楼的,我从来没见过她。”
林淑兰心里一紧,赶紧跟着女儿往地下室走。
刚下楼梯,就看到一位老人蜷缩在墙角,身上的白色羊羔毛外套沾了不少灰尘。
“大姐,您怎么在这儿坐着?天这么冷,别冻着了。”林淑兰蹲下身,拉起老人的手,触感冰凉。对于问话,老太太抬起头,眼神有些迷茫……再问其他信息,却怎么也说不清楚,老太太说不出自己的名字,不知道家人的电话,她身上没有手机,也没有家人的联系方式。
林淑兰看着她苍白的脸,猜测她可能很长时间没吃饭了。“大姐,跟我回家吧,跟我回家暖和暖和!”
回到家后,林淑兰先用温水给老人擦手、擦脸,又找来干净的毛巾擦去外套上的灰尘,然后端出刚炖好的芸豆和米饭:“大姐,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老人饿坏了,一口气吃了两大碗,林淑兰又给她倒了杯热糖水:“慢点喝,别烫着。”
安顿好老人,林淑兰立刻拨通了葵花社区和物业的电话:“王书记,我在家里地下室楼道里发现了一个老人,跟刚才群里发的寻人启事中寻找的老人特征有点像,现在老人在我家里,你们快来看看!”
葵花社区接到电话,副主任王媛带着社区工作者与物业人员快步赶来。
一进门,看到老人状态稳定,王媛松了口气,坐在老人身边拉起她的手:“我们是社区的,您别担心,我们帮您找家人。”
看到老人的穿着和左手的特征,王媛心里有了底:“这就是群里寻找的走失老人!”

葵花社区工作人员让老人(左)在大厅休息
亲人团聚 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社区工作者与物业人员将老人搀扶到社区大厅休息,怕她冷,贴心地将刚刚煮好的姜糖水递到了老人手里。几位热心居民主动轮流陪伴在旁轻声安抚。
王媛赶紧对照寻人启事上的联系方式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林女士正和丈夫在街头漫无目的地寻找,得知找到母亲的消息,哽咽着说:“真的吗?太好了……我们马上过去!”
“老人已找到,在城达花园发现老人……现已联系家属。”10点03分,“64爱心联络群”里,葵花社区发布的这条信息让所有人松了口气。
林女士和丈夫赶到葵花社区大厅,刚进门就看到母亲正坐在椅子上,手里捧着没喝完的姜糖水。
“妈!”林女士冲过去抱住母亲,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两天你上哪去了?我们到处找你,贴了好多寻人启事,都快急疯了……”老人看到女儿,脸上露出了笑容,手指着社区工作者们说:“我没事,他们都对我可好了。”
林女士转身看向林淑兰、王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边握手一边道谢:“太谢谢你们了!这两天我们吃不下睡不着,就怕我妈冻着饿着,没想到你们把她照顾得这么好。感谢大家的热心帮助,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您别客气,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王媛笑着说,“是区委社会工作部及时转发了寻人启事,我们才能这么快确认老人身份,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林淑兰站在一旁,看着这团圆的一幕,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邻里之间本来就该互相帮忙,不管是不是一个社区的,遇到困难搭把手都是应该的。”
基层治理就是要把服务做到老百姓心坎上,而这温暖的一幕,成为这个初冬里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手记
在采访过程中,我的内心始终被接连不断的温暖与感动填满。从河畔社区接到求助的那一刻起,没有繁琐的流程,没有推诿的迟疑,“老百姓的急事就是大事”这句话,在社会工作部与64个社区的快速响应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在葵花社区的大厅里,林女士抱住母亲失声痛哭,老人笑着说:“他们都对我可好了!”
基层治理的成效,从来都不只体现在数据与报表里,更藏在这些团圆的泪水里、温暖的问候里、无私的善举里。
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社区工作者的奔波忙碌、志愿者与居民的热心参与,这场多方联动的爱心接力,不仅为走失老人照亮了归家路,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温度、有力量、有担当的社区模样。
这场跨越社区的寻人行动,恰似一束光,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民生底色,也让“邻里互助、守望相助”的正能量在城市里不断传递。而这样的温暖瞬间,是我们身边最动人的风景,也是这座城市最坚实的幸福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