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中,如何让行政执法既规范透明又温暖可感?大连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引入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领域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走出了一条“监督+服务”融合共治的新路径。这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律师及热心市民等70人组成的监督队伍,深入执法一线,以“伴随式”监督推动执法规范,以“靶向性”帮办破解企业难题,成为连接政府与企业、执法与民意的重要桥梁。

刘涛(中)对执法过程提出监督意见
“伴随式”监督 让执法更规范
在某汽修厂的危废贮存间内,社会监督员刘涛手持手机,记录着执法人员检查的全过程,并同步在“生态护航”软件上填写监督意见。这是大连市推行“伴随式”执法监督的常态场景。监督员全程参与执法检查、调查询问及整改复核,既监督执法程序是否合规,也关注企业整改是否到位。
2025年,旅顺口生态环境分局在对一家汽修厂开展“双随机”检查时,发现其废机油、废喷漆罐等危险废物贮存区域标识粘贴不规范。执法人员现场开展调查并普法宣传,刘涛全程参与监督。他认为,企业虽有违规行为,但未造成实际污染后果,且系初次违法、认识到位,建议免予处罚。旅顺口生态环境分局结合执法人员的现场调查情况,经集体合议讨论,认为汽修厂的违法情况符合大连市包容审慎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内容,最后对汽修厂实施了免予处罚决定,对汽修厂老板进行教育。刘涛作为监督员及时提出监督建议,推动执法人员以“指导帮扶+限期整改”替代“直接处罚”,既维护了执法权威,也给了企业改正的机会。
截至2025年10月,大连全市社会监督员累计参与“伴随式”执法监督214次,提出监督建议和意见30余条,均被生态环境执法部门采纳。
“靶向性”帮办 助企业解难题
监督不仅是“看”,更是“帮”。在中山生态环境分局处理一起炸鸡店油烟扰民信访时,执法人员发现店内虽安装了油烟净化设备,但因清理不及时、风机风量不足,导致净化效果不佳。刘涛主动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执法人员指导商户排查问题、优化管路设计,并监督整改落实。最终,油烟问题得以解决,周边居民满意,商户也摆脱了投诉困扰,安心经营。
2025年以来,全市社会监督员累计为20余家企业提供精准帮扶,协助解决污染治理中的“痛点”“堵点”。其中,监督员曾协助长海县一家修造船厂协调危险废物运输难题,通过优化运输方案,帮助企业降低运输成本达41.7%,相关事迹被中国环境网报道,赢得企业广泛好评。
“五员一体” 构建共治新格局
刘涛作为大连市营商环境社会监督员,凭借在企业从事环境管理的工作经验,深度参与旅顺口区和中山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工作,累计参与执法活动20余次,参加案件集体合议3次,并多次在建言献策座谈会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以“陪审员、联络员、指导员、护航员、宣传员”的“五员”角色,在企业与管理部门之间架起沟通桥梁,推动形成良性互动的执法生态。
目前,大连市生态环境局正持续深化社会监督机制,推动监督员制度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通过机制创新与精准履职,实现执法效能与营商环境的双向提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注入新动能。
记者手记
大连市生态环境执法领域引入社会监督员制度,不仅让执法过程更阳光、更规范,更将监督转化为服务,让企业感受到执法的温度与善意。刘涛等监督员的实践表明,当公众深度参与治理,当执法与帮扶并重,环境监管便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这种“监督+服务”的创新模式,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