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过去因设施老化、诉求多元、治理碎片化等问题,曾面临“干部干、群众看”的治理困境。2022年起,社区党委以党建为引领,以“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为宗旨,创新构建“五步六法”协商体系,“居民提事—网格收事—社区议事—协同办事—群众评事”的全流程闭环,实现基层治理从“管理”向“共治”的转型。

按社区居民需求,议事协商将每月8日设为志愿服务日,图为劳模工匠志愿服务队每月8日为居民免费理发。
破题
一张纸条点燃协商星火
在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9-2号,曾经有一片令居民头疼的废弃花坛。那里堆满杂物,蚊蝇滋生,成了社区环境的“伤疤”。
转机始于社区“心愿墙”上的一张纸条——“花坛成了垃圾场,能不能管管?”这张承载着居民朴素诉求的纸条,没有石沉大海,而是被社区党委书记王晖敏锐捕捉。
社区“两委”没有简单“代劳”,而是将问题抛给居民:三十余位居民代表齐聚社区议事厅,退休教师王阿姨憧憬着一个小广场,快递员小李希望能解决电动车停放难题,带孙子的陈大姐则迫切希望有个儿童乐园。
三小时的热烈讨论、思想碰撞,最终通过民主表决,一个集休闲、健身、游乐于一体的“圆心广场”改造方案尘埃落定。
如今,夕阳下的圆心广场凉亭里,78岁的张大爷和老友们悠闲对弈,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游乐区回荡。张大爷那句“这都是议事厅里商量出来的好结果!”正是对牡丹社区协商议事成效最生动的注脚。
这张小小的纸条,点燃了牡丹社区协商共治的“第一把火”。
立制
“五步六法”构建协商筋骨
废弃花坛的成功改造,让牡丹社区深刻认识到,解决纷繁复杂的社区问题,需要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协商路径。
于是,“五步协商机制”应运而生:从广撒网的“议题征集”(如心愿墙、网格走访),到汇聚民智的“方案共研”(如广场改造中居民的不同设想碰撞),再到民主决策的“集中审议”(如议事厅内三小时讨论后的表决),明确责任的“决策落地”,直至透明公开的“结果反馈”,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完整闭环。
为确保协商高效落地,配套了精细的“六步工作法”。同时,社区又创新建立了“议题分级标准”,依据紧急程度、涉及范围、解决难度,将问题精准分类处置:楼道消防通道杂物堆积,属于“即时办”,网格员迅速响应清理;老旧小区躺杠堵塞,通过“简易议”在网格点快速协商解决;而像电动车充电难这类涉及面广、协调复杂的“硬骨头”,则纳入“专题商”,在社区议事厅深入研讨,整合资源推进。
这套“五步六法+分级处置”的组合拳,让协商有章可循、有策可施。
深耕
网格与志愿力量激活协商末梢
制度是骨架,活力在基层。牡丹社区将协商的触角深深扎进网格。
每月8日晚,15个网格议事点灯火通明,“议事凉亭夜话”准时开场。“轮值协商员”、72岁的楼栋长赵师傅揣着他的“民情小本本”,穿行在居民区中。
一次,为解决针对流浪猫夜间扰民的投诉,专门组织了一场特别的“猫事听证会”。矛盾双方在梧桐书房门口坐下来,坦诚交流诉求和担忧。最终协商出“设立规范喂食点+志愿者管理+物业加强巡逻”的温情方案,既解决了扰民问题,又维系了邻里和谐。
社区里那抹亮眼的“志愿红”也成了社区协商的生力军,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居民骨干及辖区单位在职党员组成的八支志愿服务队既是民意的“传感器”,也是方案落地的“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