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区石桥子街道正大社区“每周一小时”议事会上居民参与议事
开栏语
“板凳宽”,宽的是民意表达的渠道,暖的是百姓期待的民心。在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进程中,省委社会工作部始终注重发挥基层议事协商的“黏合剂”作用,指导各地搭建多样化议事平台——无论是社区的“议事长廊”,还是村里的“板凳会议”,都让群众的诉求有处说、有人应。即日起,本报推出“板凳宽——基层议事协商典型案例”专栏,聚焦我省基层议事协商典型案例,挖掘背后的议事机制与治理逻辑,展现辽宁在夯实基层治理根基、增强群众幸福感上的扎实举措。
去年以来,锦州市凌河区委社会工作部聚焦基层治理重心下移,依托辖区72个社区、2个自然村,推动“楼下有约 凌河议事”活动在网格落地,构建“网格兜底、议事聚力、问题速解”良性循环。活动开展至今,累计收集居民诉求365件,解决340件,居民满意度达98%,实现基层治理“降本增效”。
搭好议事“连心台”
“公共健身场地方砖缺失有隐患。”“25号楼东侧小路雨天难行。”在凌河区石桥子街道正大社区“每周一小时”议事会上,居民王阿姨、邱阿姨的诉求刚提出,社区干部便当场联系施工单位,一周内两处路面全部修缮完毕。
为让更多居民“愿参与、能发声”,凌河区打破会议室局限,将议事点搬到凉亭、文化广场、楼下座椅等“微空间”,锁定每周三晚7点至8点居民散步遛弯的空闲时段。值得一提的是,附近居民可随时加入讨论,说两句就走也没人“计较”,彻底消解“开会”的严肃感。对能当场解决的小事,由社区网格员牵头、居民志愿者配合,当天落实;对复杂问题,明确任务分工表,形成“议事—分工—督办”闭环,避免“议而不决”。
在通过优化议事场景与流程打消居民参与顾虑的同时,凌河区更以党建为核心搭建组织框架,为基层议事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落地筑牢根基。
凌河区以“党建+”为抓手,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体系,推动在职党员“双报到、双服务”,让治理有“主心骨”。
激活网格“新动能”
凌河区康宁街道电校社区公告栏旁的“心愿箱”,装满了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诉求:“增设休息长椅”“设置迷你读书角”……社区据此建立“微心愿清单”,定期梳理分类跟进,既打通诉求表达“最后一米”,也让上班族、商户等无法到场者能随时参与议事。从“心愿”到“兑现”,居民切实感受到声音被倾听、被重视。
从“网格员干”到“大家干”,凌河区创新“微网格+新业态”模式。聘任50名外卖骑手为“兼职网格员”,依托“蜂享驿站+暖新工作站”提供免费充电、饮水等服务,同时引导骑手成为社区“眼睛”和“耳朵”。通过“随手拍”网格群,骑手们将送餐途中发现的楼道灯故障、消防通道堆物、路面破损等问题拍照反馈,社区第一时间跟进,已解决问题85件。
此外,凌河区还激活网格内退休医生、教师、工程师、律师等专业群体的“隐形力量”,为议事提供专业支撑;盘活“银发”资源,成立“银龄先锋”志愿服务队,形成以老带新、群众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提升服务“温度感”
凌河区锦铁街道兴华社区居民楼下,一场居民自发组织的“纳凉晚会”在歌声中启幕。文化活动不仅让居民感受温暖,更拉近邻里距离,成为诉说“心声”的平台。同时,凌河区依托“周末‘益’起来”志愿服务项目,利用周末开展普法宣传、免费义诊等活动,在服务中收集民生诉求,让志愿服务成为连接居民与社区的纽带。
凌河区培育“有约”文化,设立“议事之星”表彰热心居民,开展“我的小区我做主”主题活动,建立积分兑换机制——居民可凭“议事积分”兑换生活用品,用“金点子”换“实惠”。这一创新机制让“议事献智”从“软任务”变成“硬动力”,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
如今,“楼下有约 凌河议事”不仅是议事平台,更是邻里相识的“纽带”,它让基层治理从社区工作人员的“独角戏”变成了全体居民的“大合唱”,真正实现了扎根群众的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