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被单是村南头五保户高大爷家的,他腿脚不好,我们给他送过去。”调兵山市大明镇大明村的“爱心洗衣房”里,两台全自动洗衣机转个不停,志愿者王艳杰和她的队友们正在整理晾干的衣物。清晨的阳光中,透亮的蓝格被单在晾衣绳上随风轻扬,空气里浮动着清新的皂香。
这个由村党支部发起的20平方米空间的“爱心洗衣房”,两周以来已累计服务16户特殊家庭,清洗衣物70余件。事不算大,但这也成为“党建领航、民主协商、志愿服务”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高龄老人将需要清洗的衣物送到爱心洗衣房
党建破题:解民生之忧
“村里老人多,不少行动不便的乡亲连洗大件衣物都费劲,这事儿得想法解决!”在大明村党支部会议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永涛的话有情有义。
面对全村214名60岁以上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等群体的生活困境,大明村“两委”与调兵山市委社会工作部共同谋划,确定试行“爱心洗衣房”项目。
项目构想一经提出,立刻得到了村党员们的大力响应和全力支持。70岁的老党员赵永琴主动请缨清理闲置的村部厢房,青年党员和志愿者团队跑遍市场比价选购洗衣机,最终选择了全自动滚筒洗衣机;党员曹凤清自费200元钱悄悄买来洗衣液和柔顺剂。短短半个月,原本杂乱的闲置屋就变成了整洁明亮的洗衣房。
在运营中,村“两委”和志愿者团队建立“洗衣包联制度”,让每名党员对接2—3户特殊家庭,定期上门收取送还衣物等。独居的张大爷摩挲着党员送回的床单:“年纪大了,洗床单被罩这些大物件实在费劲,现在有了‘爱心洗衣房’,可帮了我大忙,太感谢村里和志愿者们了。”
身为特殊群体的王阿姨也表示,以前洗衣服是个难题,如今“爱心洗衣房”的出现,极大地改善了她的生活质量。
在党支部的引领和社会工作部的协助以及志愿服务团队的支持下,“爱心洗衣房”从构想变为现实,成为党组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真正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民主汇智:聚治理合力
“洗衣房建在哪?设备买哪种?服务怎么定?日后谁管?每个环节都由村民共商共议。”村民李大姐指着墙上的公约说,“我建议区分衣物类型、制定清洗流程,真被采纳了。”
通过多次村民议事会,《爱心洗衣房管理使用公约》经民主表决诞生,明确服务对象、流程及志愿者职责。由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组成的监督小组坚持每月公示采购清单和设备维护记录,让20平方米空间成为民主实践的样板。
这一模式已延伸至人居环境整治等村务工作,村民王艳切实感受到变化:“如今提建议有人听,参与村务更起劲。”
志愿织网:爱心暖民心
志愿服务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能把党组织的温暖精准输送到群众身边。社会志愿服务力量的加入,不仅将爱心传至民心,更带动了村内的一众村民共同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村里的妇女骨干组成“巾帼志愿队”,负责衣物晾晒整理;返乡大学生利用假期教老人用智能手机预约服务;就连受益的村民王大娘也主动加入打扫洗衣房卫生的队伍。这种“受助者反哺”的良性循环,让志愿服务成为联结党群、凝聚民心的纽带。
洗衣房渐渐成了村里的“暖心驿站”:老人们送来衣物时,会顺带聊聊家长里短,志愿者们借机收集诉求;年轻人来帮忙时,会给老人讲补助政策、防诈骗技巧等。
小小的空间,不仅解决了生活难题,更成了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平台。正如赵永涛所说:“服务做到位了,群众的心就齐了,治理自然就顺了。”
记者感言
旋转的洗衣机滚筒里,洗涤的是衣物,凝聚的是民心。党员自购洗衣液,村民议事会共商共议,受助老人主动打扫洗衣房——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画面,勾勒出“党建搭台、民主议事、志愿接力”的治理脉络。当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精准服务,当群众智慧找到释放通道,当受助者成为施助者,便印证了最朴素的真理:最好的治理,永远从泥土里生长,在阳光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