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数据看鞍山政法“护企安商”实效
今年1至7月,全市政法机关走访企业1501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146次,收集采纳意见建议266件,解决实际问题581个。公安机关侦破经济犯罪案件136起,挽回损失2.6亿元,“7110”涉企服务平台办结诉求152件,办结率100%;“钢都义警”队伍达1.4万人,助力可防性案件警情环比下降20.5%。检察机关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290人,追赃挽损409万元。法院清理超期涉企案件41件。司法行政机关上半年累计为46家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走访企业51次,办实事49件。
“要不是政法机关这通‘操作’,我们厂早就黄了!”站在辽宁亿诚新材料有限公司轰鸣的生产车间里,负责人张春雨手里攥着刚出炉的生产报表,藏不住眼里的笑意。
谁能想到,这家2023年才投产的石墨制品企业,曾因技术卡壳停产9个月,连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转机始于一个特殊的技术团队的到来。
这个技术团队的核心成员小张是山东某地的社区矫正对象,按规定不能离开执行地。“当时就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找到了台安县委政法委。”张春雨记得,第一次去求助时,接待的干部翻着社区矫正管理规定,眉头皱了又皱:“这事儿没先例,但企业要活命,咱得试试。”
接下来的半个月,台安县委政法委工作人员成了“联络员”,一边陪着企业负责人飞到山东,带着厂区照片、技术需求跟小张“掏心窝子”:“咱这儿缺技术,你正好有本事,来了就能当骨干。”一边协调县司法局,跟山东政法机关反复对接变更执行地的流程。最终,小张带着技术团队终于到岗,在车间里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如今,企业月产值稳定在400万元,小张不止一次跟张春雨说:“等缓刑期过了,我还在这儿干,这儿把咱当自家人。”
这桩“破例”的事儿,正是鞍山政法机关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从个案突破到制度构建,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政法系统正用一个个具体而微的行动,让“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从理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效。
义警队员与交警共同保障交通畅通
从“等诉求”到“找上门”
在鞍山政法系统今年推出的“政法单位进园区”活动中,1至7月,全市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走进企业1501次,开了146场企业家座谈会,收集的266条意见建议全被采纳。
有些诉求牵出一串问题,索性“打包”解决了。
把服务做到企业最需处
“政法机关有事真上。”在鞍山经济开发区开了十年机械厂的王老板对记者说。
今年6月,他的厂子因隔壁工地施工挖断电缆而停产,报警后不到两小时,公安、法院的工作人员就一起到现场,一边协调施工方赔偿,一边联系电力部门紧急抢修,当天就恢复了供电。
这样的“神速”,源于鞍山政法系统今年推出的“政法单位进园区”活动。1至7月,全市政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走进企业1501次,开了146场企业家座谈会,收集的266条意见建议全被采纳,有些诉求牵出一串问题,索性“打包”解决了。
在鞍钢集团附近的物流园区,商户们对公安的“7110”涉企服务平台赞不绝口。“以前办个特种行业许可证,得跑3趟派出所,现在打个967110热线,民警带着表格上门填,还帮着核对材料。”园区里开货运公司的李姐说,她上个月刚办理了无犯罪记录证明,全程在手机上操作,“连派出所大门都没进,第二天证明就寄到了。”
这个“7110”体系,是公安机关的“得意之作”。通过“7110”涉企服务平台和专线电话,搭起了“1+1+5+35”的服务框架——简单说,就是企业有任何涉公安的需求,从咨询到办证再到纠纷调解,都能找到对应的人,按明确的流程解决。今年以来,仅铁西公安分局就通过这个平台服务了2921家企业,152件诉求全部办结,没让一家企业“跑空趟”。
还有很多暖心事。台安县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想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但商标被外地公司抢注,急得老板直跺脚。台安县人民检察院得知后,主动联系知识产权部门和律师,帮企业收集证据提起异议,最终保住了商标。检察官对企业负责人说:“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有些无奈”到“真是满意”
《鞍山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30条》是鞍山市司法局今年推出的“硬招”。为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他们抽查了697个行政执法案卷,找出231条问题线索,要求35个市直执法单位立查立改。
现在,企业要是对检查有疑问,随时能查“执法公示平台”,看看是不是合规。
用制度框住执法的“手”
“以前最怕的是‘突击检查’。”回忆起几年前的经历,鞍山一家装备制造企业的法务总监刘女士仍有些无奈。
但现在,她的办公桌上多了一本《鞍山市规范涉企行政执法30条》,“谁来检查、查什么、查多久,都得按这上面的规矩来,提前报备,还不能重复查。”
这30条举措,是鞍山市司法局今年推出的“硬招”。为了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他们抽查了697个行政执法案卷,找出231条问题线索,要求35个市直执法单位立查立改。现在,企业如果对检查有疑问,随时能查“执法公示平台”,看看是不是合规。
在司法领域,“规矩”来得更实在。鞍山一家建筑公司被拖欠工程款3年,法院判决后对方一直不履行,公司差点因资金链断裂倒闭。在今年开展的司法环境问题专项整治中,法院把这起案件列入“逾期执行款清欠清单”,由专人督办,最终帮企业追回了330多万元。“法院实实在在地解决‘执行难’。”该公司老板感慨道。
这样的变化,源于一系列“较真儿”的专项行动:打击非法集资专项行动,鞍山的结案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清结一年以上未结的涉企案件41件……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企业对“公平正义”的切实感受。
鞍山一家钢材贸易公司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去年,公司因一笔合同纠纷被起诉,开庭时,法官不仅邀请了人大代表旁听,还在判决书中详细列明了法律依据,双方都心服口服。“真是太满意了!”公司总经理说。
群众到铁西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业务
从“单打独斗”到“警民联合”
这支1.4万余人的“钢都义警”队伍,是鞍山社会治理的“新力量”。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他们能接收任务、线上签到,星级考核还能兑换商家优惠、绿色通道服务。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鞍山市公安局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义警在安全防范、邻里守望中发挥了大作用——今年以来,全市可防性案件警情下降了20.5%,他们功不可没。
织密护企的“一张网”
“王大姐,您店里的消防通道有点堵,我帮您挪挪?”8月13日傍晚时分,戴着“钢都义警”红袖标的李大爷在站前商业街巡逻,看到一家餐馆门口堆着纸箱,主动上前帮忙。这位退休教师加入“钢都义警”半年来,已经帮着调解了3起商户纠纷,还提醒过2家企业注意电路安全。
这支1.4万余人的“钢都义警”队伍,是鞍山社会治理的“新力量”。他们中有像李大爷这样的退休人员,有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志愿者,还有律师、保安等专业人士。统一的着装、8位专属编码,让他们在街头巷尾格外显眼。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他们能接收任务、线上签到,星级考核还能兑换商家优惠、绿色通道服务。
在千山景区,义警们组成“哨站”,遇到游客有任何问题,义警们都能及时来帮忙;在学校周边,他们早晚护学,家长们都说“孩子上下学,看见义警就踏实”。
更智慧的“防护网”藏在科技里。铁西公安分局的“情指行一体两翼”作战中心,堪称“最强大脑”。通过警情、视频分析,企业要是遇到盗窃、诈骗等,民警“吹哨”,刑侦、网安、巡特警等警种就“全警报到”。不久前,铁西区一家企业的防护栏被盗,民警启动“企业哨”,不到6小时就锁定了嫌疑人,追回了损失。
“现在是‘一呼百应,合力攻坚’。”鞍山市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于凡说,今年,中央媒体报道鞍山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41篇,省级媒体报道144篇,“这些成绩是政法干警和企业、群众一起干出来的。”
如今的鞍山,政法机关的“护企”行动仍在继续:公安局的“驻企联络官、项目警官”对全市740多家重点企业、150多个重大项目精准实施“一对一”包保服务;法院的“法官进企业”活动帮助140多家企业解决了难题;检察院的“法治顾问”走进40多家规上企业;司法局的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7×24小时在线……从个案帮扶到制度保障,从执法规范到社会共治,这座城市正用法治的温度,焐热每一寸营商土壤,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