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落脚点
和平新村的幸福藏在掌心的温度里:“红马甲”叩门时带的热包子,“妈妈厨房”飘出的百家香……“邻聚善治”织密了网:张家的灯不亮有人管,李家的药快没了有人记,转角遇上的都是笑着打招呼的街坊。日子里的甜,是总有人把你放在心上。
点睛
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共有26个楼院,平均楼龄37年,常住居民3113户8914人。面对基础设施老化、人口流动频繁、居民诉求多元等老旧社区治理难题,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出“邻聚善治5554+N”工作法,为这个老旧社区转型探索新路。
“邻聚善治”,既是方法更是理念。通过“邻聚”打破人际疏离,让陌生人变成共建者;通过“善治”凝聚治理共识,将棘手难题转化为共治契机。在此框架下,“五微党建”激活基层治理末梢,“五门行动”架设服务桥梁,“五善举措”培育文明新风,四大民生品牌满足民生需求,“N项特色”拓展治理边界,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文化浸润、民生为本”的社区治理共生网络,为重塑老旧社区治理形态提供了可复制的“新村范本”。
志愿者们在“妈妈厨房”包饺子
8月12日中午时分,沈阳市和平区南市场街道和平新村社区一栋老楼里,68岁的王大爷正趴在窗台上张望着,穿着“妈妈厨房”围裙的王大舜和董艳菊提着两袋饺子拐进单元门,“今儿给你带了黄瓜馅和三鲜馅蒸饺,都是你爱吃的。”
这个平均楼龄37年的社区,靠“邻聚善治5554+N”工作法,把26个楼院的陌生人拧成了一股绳。
“红马甲”的守望日记
“咱们社区建立了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分类台账,并且要求守望员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上门访视,详细记录守望日记,实际上,只要居民有事,守望员随时随地会到家里去,发现问题,马上解决。”和平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张明伟告诉记者。
只要居民来电话,守望员们抬腿就走,几单元几楼,这些都已经记在他们的心里了。
六纬路2号3单元守望员王永伟在巡查时,发现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独自外出,立即守护跟随并联系家属,最终平安护送老人回家,这样的暖心故事在社区不断上演。
70岁的王永伟是社区“微网实格”的守望员,141名“红马甲”其中之一。这是“五微党建”里的微行动——把社区拆成141个小微网格,让“家门口的人管家门口的事”。
“以前楼上漏水都不知道找谁,”居民张阿姨在3楼停住脚,指着墙上的网格公示牌,“现在好了,他们天天转,我家猫丢了都是他半夜帮找回来的。”
“五门行动”是和平新村社区践行“两邻”理念的关键举措,通过上门、串门、叩门、守门、心门五大行动,社区工作者深入居民生活场景,以“零距离”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切实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架起党群连心桥。
张明伟告诉记者:78岁的马冠凤阿姨是独居老人,网格员经常到家里去看望,老人总说,网格员就是她的“贴心小棉袄”。
正午的“妈妈厨房”最是热闹。65岁的志愿者董艳菊正把刚出锅的饺子盛到托盘上,忙不过来,张明伟也戴上了帽子、口罩到后厨帮忙:“12块钱一荤一素一汤,90岁以上免费。今天是周三,比较特殊,还有饺子。你看李奶奶,天天雷打不动来这吃,说‘比家里做得香’。”
墙上的积分表晃眼:第二季度,72岁的屠桂兰志愿服务时长202小时,换了油;67岁的王杰志愿服务时长120小时,换了米……
“五善举措”里的结善源,是文明社区建设的核心支撑。
通过“大党委”平台,社区与驻区单位沈阳市水务集团等15家共建单位建立长期协作,累计投入公益资金20余万元,为特困群体提供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切实将共建优势转化为惠民实效。
志愿者上门陪独居老人聊天
雨罩下的晴天故事
八经街46号的楼梯口,志愿者们正用抹布擦玻璃防雨罩。透明的罩子从三楼铺到一楼,把淅淅沥沥的雨挡在外面,台阶干干净净。
“以前下雨,这楼梯滑得能摔跟头,”社区工作者指着罩子边缘的手印,“你看这磨的,都是咱居民自己擦的。”
这里是振玉里小区的一处户外楼梯,老人们雨天、雪天都要扶着墙挪步,“能不能装个挡雨的?”
志愿者张俊鹏挨家挨户敲门统计意见,逐户走访八经街46号居民,推动工作仅用了30天,就为楼梯加装了“玻璃防雨罩”。“这罩子挡的是雨雪,暖的是心。”居民张阿姨如是说。
近两年来,社区志愿者累计解决各类难题220余件,群众满意率超96%。
张明伟翻着“五微党建”台账,2024年解决的128件事里,有86件是居民自己动手做成的。“你看这玻璃罩,”她指着窗外,“不是社区干了啥大事,是‘邻聚’的理儿——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
楹联里的百家情
“每年春节,书法家们都会走进咱们社区,挥毫泼墨送春联,同时在楹联文化广场举办主题展览,展出爱党爱国、廉政文化、家教家风主题作品,借传统文化搭建起邻里沟通的桥梁。”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这是社区开展的“读楹联、学楹联、写楹联、话楹联”系列活动。
这就是“五善举措”里的“做善邻”。8年了,社区年年请书法家来写春联,楹联文化广场挂着1000多副作品。“以前过年各过各的,现在写春联、猜灯谜,满楼院都是笑声。”
更热闹的是“百家宴”。去年端午的百家宴,200多人端来198道菜:张大姐的红烧肉颤巍巍冒着热气,李师傅的拌菜撒着芝麻,连隔壁饭店都送来20份锅包肉。“这是‘N项特色’里的文化活动。”张明伟翻着手机里的照片,“你看那桌,以前为停车位吵过架的两户,正互相夹菜呢。”
傍晚的夕阳把玻璃防雨罩染成金色,和平新村社区的守望日记又添了一行:“7单元的一名宝妈说,明天想加入‘妈妈厨房’志愿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