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腊梅 沈阳市和平区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指导科科长
去年,我从和平区发改局岗位转任区委社会工作部,肩负起全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职责。回望这一年,从社区院落的实地走访到试点方案的字斟句酌,从志愿者的暖心故事到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志愿服务不是简单地开展一次活动,而是用脚步丈量民生需求的真诚,是让善意在邻里间流动的温暖,更是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刚接手志愿服务工作时,面对全区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却“各自为战”的局面,我组织全区各委办局和街道社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精神,仔细摸排各单位、街道、社区活跃的志愿者组织、队伍和人员。今年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牵头建立了党委领导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制定了《和平区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工作规则》,明确了54家单位的职责清单,形成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主导,行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1+3+N”工作格局。
我扎进一线,聆听和平区花蕾助残服务中心的志愿者王蕾蕾组建残障儿童艺术团,帮助“花蕾宝宝”在舞台上绽放光芒的故事;实地走访民族社区“九大妈”志愿团队,了解九位热心大妈十余年如一日每天上门帮扶残障人士解决生活困难,通过“九大妈”鹊桥会让千余名单身空巢老人再结连理,使“空巢”变“暖巢”的感人事迹……就是要通过一次次地深入基层,一次次地细心聆听,把街头巷尾的细碎,写成看得见的民生答卷。
今年,和平新村社区被沈阳市确定为首批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国家级试点社区,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我深知责任重大。我们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了《和平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工作指引》,社工负责需求调研、项目设计和能力培训,志愿者专注精准服务、情感陪伴和资源链接,将社工的专业方法与志愿者的热情力量拧成一股绳。为让试点经验可复制、能推广,我始终盯着“项目化”这个关键点,围绕各社区发展特点,全力打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实践案例,形成“一社一品”特色项目,力争9月底前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如今,和平新村的试点经验正在全区开花结果:“妈妈厨房”解决了社区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微网实格”项目建立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专职网格员—邻里守望员”四级工作网络,处置社区各类问题48件,12345热线工单解决率达到98%,充分证明专业社工力量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有机结合能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这一年,我们着力构建志愿服务工作格局,圆满完成了全国培训班调研汇报,承办了沈阳市2025年“学习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启动仪式,启动了“左邻右里幸福圈”惠民市集活动。我们推进和平新村国家级试点建设,打造“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高效模式;我们以党建为笔、以服务为墨,在这片热土上勾勒出志愿力量汇聚的生动图景。每当看到社区里“红马甲”的忙碌身影,听到居民发自内心的笑声,我就更深切体会到,志愿服务的力量正在于把党的温暖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行动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