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科技破局指方向 铁脚板下擒真凶——丹东警方破获30年前命案积案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许迎东 马坦 本报驻丹东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25-07-10 08:48

  “三十年前的卷宗,纸页都脆了,但每一笔记录都在催我们前行,如今案件终于破了……”7月8日,丹东市公安局副局长曹毅摩挲着“95.5.8”案件的档案袋说道。纸张边缘的磨损印记,显示着一代代刑侦人“命案必破”的执着。这份始于1995年的案卷,随着犯罪嫌疑人秦某某的落网,终于在今年6月19日画上句号,而破案的关键,恰是“实验室里的突破”与“街巷间的铁脚板”的完美接力。

  一案悬挂三十年

  1995年5月8日,宽甸满族自治县一处平房出租屋内发生命案,宽甸县公安局刑侦大队侦查员在现场勘查时看到被害人已经身亡,满头是血,肚子上是燃灭的衣服碎片,房间里弥漫着焦味。一位当年出现场的侦查员说,现场惨不忍睹,凶手手段极其残忍。案发后,丹东、宽甸两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穷尽当时的侦查手段开展工作,却因技术条件限制,案件未能及时告破。

  “老刑警们退休前,总会把这案子的卷宗交出来,千叮万嘱‘别放下’。”曹毅说,三十年来,刑侦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95.5.8”案始终是绕不开的牵挂。定期梳理线索、复勘现场记录、研究侦查方向成了每一代刑警的必修课。这份未竟的使命,在岁月流转中不断传递。

  实验室里的突破

  今年,丹东市公安局引进尖端检测设备,为积案侦破带来新契机。“95.5.8”案被列为重点攻坚目标,曹毅牵头重新梳理所有物证,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张宇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坚的重任。

  在省公安厅档案库,张宇发现一张标记“宽甸案件95.5”的A4纸,顺着其上的痕迹检验流程线索,他在数十万份物证中连续奋战十余天。张宇回忆,当那份尘封三十年的关键生物检材被精准定位时,他盯着检测仪器的屏幕,手心全是汗,“这是前辈们留下的希望,绝不能辜负。”

  经新设备检测比对,检材信息为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技术给出了关键支撑,但要找到具体嫌疑人,还得靠‘铁脚板’。”张宇说,“实验室的突破只是起点,后续的排查攻坚才是硬仗。”

  铁脚板下的攻坚

  技术突破为侦查工作划定了范围,专案组立即组织警力展开大规模摸排走访。这支由全国人民警察二级英雄模范、宽甸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李文平带领的队伍,抱着“宁可多走十里路,不能漏掉一条线”的信念,开启了长达三个多月的省内外排查。

  侦查员们调取了案发前后相关区域的人口信息,逐一梳理筛选,形成近五百人的初步排查名单。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十几个地方,反反复复地找人回忆当年的事。”李文平说,三个月里,他们累计排查三百余人,每一次排除都意味着离真相更近一步。凭着这份执着,一条与检材信息、作案时间吻合的线索逐渐清晰:嫌疑人秦某某进入了侦查视线。

  雷霆般的收网

  6月19日,三十余名精干警力在秦某某工作的某玻璃厂外布控。6时10分,秦某某驾车抵达,警惕地观察四周后下车。

  “行动!”随着李文平一声令下,埋伏在四周的侦查员们迅猛扑向秦某某。秦某某激烈反抗,但很快被民警们合力制服。被押上警车时,秦某某突然提出:“让我给我妈磕三个头,我就说。”

  面对审讯,秦某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供述了当年的犯罪事实。作案后,他一直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这三十年,从不看有关警察的电视剧,我天天都怕警察找上门。”秦某某的忏悔,印证了刑警们三十年坚守的价值。

  科技与传统的结合

  案件告破的消息传来,当年参与侦办的退休老刑警们奔走相告,纷纷打来电话询问详情,电话那头的声音里满是激动与释然。被害人的弟弟专程来到逝者坟前,轻声告慰:“公安没有忘记你,凶手抓到了。”

  张宇深有感触:“新技术让那些沉睡的线索重新‘说话’。”李文平也感慨道:“这案子能破,是技术赋能和传统侦查结合的结果。三十年里,技术在进步,侦查手段在更新,但刑警对正义的执着从未改变。”

  丹东公安用科技拨开迷雾,用脚步踏寻真相,实现了“命案必破”的承诺。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