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课题
●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问题研究
●数字经济背景下民事权益司法保护问题研究
日前,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学研”基地课题研讨会“接力”开启。第7期“审学研”驻院研究员、辽阳市白塔区人民法院法官杨蒙带着“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问题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民事权益司法保护问题研究”两个结项课题走上讲台。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李成富参加研讨并点评。课题理论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朱玲娣,辽宁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岩及省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课题实践导师、省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董凯及部分青年干警代表、第7期“审学研”研究员全体参加研讨,研讨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杨蒙在知产审判“三合一”课题中,系统探讨了知产“三合一”改革的内涵、政策法规及现状,分析其面临缺乏全面的管辖统筹、缺乏独立审理程序等问题,并提出“通过完善管辖、证据及诉讼程序规则,建立专业化审判体系”等针对性建议。
在另一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民事权益司法保护问题研究”中,杨蒙从数据权益保护视角出发,系统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民事权益司法保护的理论基础、实践挑战及完善路径。
李成富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审学研”一体化机制概况及取得的成果,并表示,近年来,辽宁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地域特点,通过完善系统化的工作机制、深入调研分析、建立专业审判团队、培育有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努力打造具有东北特色、全国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辽宁品牌”。下一步,辽宁法院将推动成果服务于司法实践,为助推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司法新贡献。
讨论热烈,干货满满。专家学者们从学术前沿和制度完善等角度对两个课题结项论文提出建议,充满真知灼见。
“专家学者的发言深化了课题的理论深度,实践导师的发言紧密结合审判实务……作为刚接触审判实务的青年干警,我们真切感受到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碰撞出的火花。”第7期“审学研”驻院研究员与青年干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的不仅是知识要点,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既要仰望星空研习前沿理论,还要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方能在办案中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
省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董凯(右)就结项论文内容对杨蒙进行指导
专家声音
与会专家学者针对课题展开热烈的交流研讨,纷纷建言献策,既有理论层面的深度剖析,也有来自司法实践一线的宝贵经验。
辽宁大学法学院副院长 李岩:结项课题为知产审判“三合一”制度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可以通过丰富背景资料、参引更多典型案例和开展实地调研,让论文内容更加详实;提出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本身的问题和法律适用的问题、理论与制度差异的问题等进行区分研究等建议。
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 杜甲华:课题紧扣当前知识产权发展进程和热点问题,如目前全国、全省知产审判“三合一”发展不平衡等,结项论文进行了详细分析。对于改革的建议,建议加入“调解”这一解决途径,既弥合三大诉讼本身的差异,又实质性化解当事人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周琳:课题结项论文对我国知产审判“三合一”改革进行了再回顾,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很有现实意义。建议进一步深入分析辽宁实际情况,增加数据分析,为下一步提供实践参考。
东北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贾翱:课题研究的领域比较宏大,可以选取其中更细的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比如程序上的问题等。知产审判“三合一”改革经验介绍也可以进一步阐述具体运行细节。再者,建议多注重理论上的升华和模式上的梳理总结,促进推动提出更有创新性的模式。
辽宁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 林子樱:课题题目以“问题研究”为落脚点,对“三合一”机制的含义、相关政策法规的梳理,建议进行有逻辑的归纳,以服务于论文的论证。
理论导师、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朱玲娣:结项论文的大背景是知产审判推进“三合一”机制改革试点近30年的发展历程,实践性非常强。建议进一步深化问题并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知识产权案件在审判时有哪些特殊性,以及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这三大诉讼法能否解决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程序问题等。
实践导师、省法院民三庭庭长 董凯:知产审判“三合一”工作聚焦知识产权案件的跨部类集中审理,充分发挥民事、行政和刑事诉讼的相互衔接作用,更好地推动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论文可以进一步研究理论支撑,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解析改进制度的措施,区分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等,因地制宜地促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