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涝、清淤、冲洗……7月31日,随着鸭绿江水势逐步回落,丹东市沿江部分路段开展清理恢复工作。连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通过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倾力防洪救灾,全力保障、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丹东市振兴区临江街道机关干部和党员志愿者积极参与滨江路清洗工作
丹东市振安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向安置点运送食品和饮料
沈阳市苏家屯区人民法院党员进辖区走访
连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相关部门上下联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倾力防洪救灾,全力保障、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坚决打赢防汛抗洪救灾这场硬仗。
坐标:丹东
鸭绿江洪已落
受连续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鸭绿江出现洪水过程。7月28日,丹东市对沿江45座交通防洪门(坝门)进行封闭。随着鸭绿江水位的回落,30日夜间,部分交通防洪门完成防洪任务,工作人员开始连夜拆除。
洪起洪落,丹东市各相关部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投身防汛救灾抢险工作,为群众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关键词:坚守
很多年没使用过的防洪门又重新启动,这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围观。为确保群众人身安全,丹东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各属地分局“坝”气开启守护模式。
位于鸭绿江风景区沿江路边的丹东市公安局振兴分局一经街边境派出所在这次汛情中也进了水,墙上的水印足有一米五高。教导员李鑫说:“水最大的时候,桌子椅子都漂起来了。我们将泥水和淤泥简单清走后,又马上赶回防洪门巡逻。”
2米多高的防洪门,一侧是茫茫洪水,一侧是日夜值守的民警、救援队和社区工作人员。
无惧风雨,众志成城,如磐坚守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坝”。
关键词:安“家”
汛期,水患最严重的宽甸满族自治县严格落实“谁转移、转移谁、何时转、转何处、不折返”5个关键环节,共安全转移安置2126户5523人。
宽甸县长甸镇长甸城村里的中小学成了转移人员安置点,这里住了450多位村民和60多位外来打工人员。镇政府、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村民们送来吃喝,医护人员为受伤村民进行包扎救治,为村民进行体检。
到了安置点,村民们不再害怕了,互相谈论着水情以及家里受损的情况。
安置点让受灾群众安了心,也安了“家”。
关键词:恢复
7月31日,开始拆除防洪门,丹东市区部分沿江路段露出了路面,作业车开始清淤冲刷路面。
7月30日16时,丹东市防汛Ⅱ级和城市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同时降至防汛Ⅳ级应急响应。通告发布后,丹东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可根据主管部门指令开园复课。全市旅游主管部门在充分研判风险等级后,可对旅游景点下达恢复营业指令。31日,居家办公两日的市民也已经陆续上班了。
7月31日7点30分,长甸镇政府工作人员开始组织安置人员返回家园。到14点,除了5名90多岁的村民留在医院观察,其余村民都已回到家中。
几天来,一直奔波在防汛一线的长甸镇副镇长高悦娥带着略有沙哑的声音告诉记者:“村民重返家园是救灾工作的开始,我们还要查清群众房屋、路面损毁的情况,统计农业、渔业、家畜、养殖大棚等受损的情况,帮助村民自救自建,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丹东市沿江部分路段开展清理恢复工作
宽甸县转移人员安置点内医护人员为受灾群众体检
坐标:昌图
7月30日、31日,昌图县宝力镇遭遇多轮强降水,街内积水深度达到60厘米,宝力镇英桃村汛情尤为严重,村落内最深处水位达2米,昌图县公安局宝力派出所民警昼夜奋战,累计转移群众300余户763人次。
坐标:新民
7月29日,900多只羊和11名群众被困在河滩地。但羊群无法涉水转移,新民市公安局大民屯派出所民警便运用无人机作高空指引,与消防队员协作,经过5个多小时的救援,将受困群众和落水绵羊抱上皮划艇分批转移。
坐标:沈阳市辽中区
连续多日,沈阳市辽中区全域普降暴雨,辽中区党员和志愿者一直忙于巡堤、护堤、转移群众,24小时坚守着。为确保安置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就医、有临时安全住所,党员们在安置点内组成一个个临时党支部,用心为受灾群众建起临时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