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踏印追“锋”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记者 关月 齐岚 江海峰 马琳 冯羽竹 | 发布时间: 2024-03-06 09:40

  辽宁是雷锋精神的发祥地,鞍山、辽阳、营口、铁岭、抚顺等城市都留下了雷锋的足迹。

  在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际,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发出2024年第1号文件,对全省法院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攻坚先锋”学雷锋主题活动作出安排。鞍山、辽阳、营口、铁岭、抚顺五地法院系统沿着雷锋闪光的足迹,发扬大干实干作风,向“攻坚”聚焦,朝“攻坚”发力,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蓄势聚能。

  本期“攻坚‘锋’力量·特别策划”循着雷锋在五地留下的足迹,挖掘、讲述辽宁法院人的追“锋”故事。

11

  思想教育学雷锋、立足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学雷锋、深入基层学雷锋……今年3月初,省高级人民法院机关党委发出 2024 年第1号文件,对全省法院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当攻坚先锋”学雷锋主题活动作出安排,要求全省法院干警发扬大干实干作风,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做起,向攻坚发力,当先锋、作表率,为实现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和推动辽宁法院高质量发展凝聚精神动力、作出更大贡献。

  本期“攻坚‘锋’力量·特别策划”沿着雷锋曾经在我省辽阳、鞍山、抚顺等五地留下的足迹,探寻辽宁法院人精神气质中的雷锋元素和追“锋”故事。

  

  坐标地:铁岭

  雷锋精神内核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

  辽宁法院人这样做:忠诚,是法院干警贯穿一生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向上”的人生姿态和“向善”的价值追求。

  贺玉梅现任调兵山市人民法院专职人民调解员,她曾在该院工作多年,历任调兵山市人民法院审判员、庭长,曾荣获辽宁省“调解能手”、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退休后倾情投入到人民调解这个平凡而神圣的岗位。

  今年年初,周某等20多名农民工来到该院诉讼服务中心,他们的神情和言语中都透露着焦急。原来,某公司自2021年4月雇佣他们以来经常拖欠工资,周某等人虽多次讨要,但该公司仅出具了拖欠工资的明细表,工资明细表显示该公司已拖欠周某等80人300余万元工资。

  贺玉梅认真听取了周某等人的诉求后,迅速与当事公司取得联系,引导企业选择调解方式化解矛盾纠纷,最终该公司同意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某公司与80名农民工在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签订了调解协议,约定在2月1日前支付所有农民工工资。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圆满解决了80名农民工欠薪纠纷,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坐标地:营口

  雷锋精神内核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辽宁法院人这样做:立足岗位奉献,履职尽责,高质量完成本职工作。

  “一声问候、一杯热水”,营口市西市区人民法院的“第一窗口”满载深情!

  多年来,西市区法院始终以雷锋精神践行司法温情。从事立案工作11年的立案庭副庭长贾丽娜告诉记者,争当“雷锋式”立案人是几代人薪火相传、赓续不变的心愿。

  去年8月9日,李某由于楼上长期漏水导致其财产和身心损害,到该院立案窗口寻求帮助,“楼上经常漏水,家具和墙面被淹泡,家中受潮、发黑,楼上还不给解决问题……”在沟通中,工作人员得知李某生活困难,早年与丈夫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生活工作双重压力使其患上抑郁症,近期又因楼上漏水问题引发焦躁、失眠,身心疲惫不堪。面对立案庭的工作人员,李某诉苦时多次情绪激动而落泪。

  立案庭的工作人员逐条纾解李某所讲述的“急难愁盼”,令她不为立案发愁,对纠纷能够得以解决有了信心。“西市区法院立案庭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

海城市人民法院李岩法官每个月都给老人送去执行款

海城市人民法院法官李岩每个月都给老人送去执行款

  

  坐标地:鞍山

  雷锋精神内核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

  辽宁法院人这样做:把“学雷锋”融入日常、化作经常,干一行、爱一行,忠于职守,不怕苦累。

  一到月初,家住海城市腾鳌镇接官村的解大娘便守在乡间路旁,目光焦急且期盼。

  “我每月最盼望的事就是等李法官来给我送钱。”70多岁的老人行走颇为吃力,可她心里却总有些激动。 

  解大娘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强制执行案件的申请执行人之一。2022年9月,海城市人民法院法官李岩组织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签订协议当天,被执行人张某给付申请人解大娘现金5000元,以后每月按期还款2000元,直至执行案款全部结清。

  2022年10月,被执行人张某按时将第一个月执行案款交到法院,可问题又出现了:解大娘已经70多岁,又居住在偏远农村,腿脚还不好,来趟法院就得走30多公里路,十分不便。

  “我是一名执行法官,执行款必须要交到申请人手中。”下定决心后,每个月月初,李岩在收到执行案款时都会第一时间将钱送到解大娘手中,从不耽误。

  2023年10月,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坚持,李岩终于将最后一笔欠款交给解大娘,至此全部案款执行到位。

  

  坐标地:抚顺

  雷锋精神内核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

  辽宁法院人这样做:将雷锋精神融入司法实践,对工作精益求精,把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落实到本职岗位工作中,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亲兄弟对簿公堂,如果一审了之,他们的兄弟情有可能再也不能恢复了。”

  去年3月,抚顺市“雷锋式政法干警”——抚顺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法官黄霞承办了一起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案,被上诉人抚顺某包装制品有限公司以上诉人张三(化名)损害公司利益应归还公司款项15万余元为由,将张三诉至法院。一审法院判决张三归还公司财产10万余元。

  看似张三与公司之间的纠纷,实质上是张三与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股东张二(化名)之间的纠纷,存在实质争议的双方都是涉案公司股东,还是亲兄弟。

  在审理中,黄霞以双方举证责任为切入点,还发现双方作为亲兄弟之间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沟通不畅导致误会日渐加深,故以亲情解除误会为工作重点,让双方互相表达爱兄护弟的感情,袒露自己为公司成立、发展付出的努力、辛苦等心声,双方终于解除了之前的误会,和好如初。

  原告最终撤回起诉,双方当事人都对黄霞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表示,“法官不是简单处理案件,是真心为民着想,不仅化解了兄弟矛盾,还挽救了一个公司。”

  

  坐标地:辽阳

  雷锋精神内核之: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助人的奉献精神。

  辽宁法院人这样做:运用好司法手段,时时处处体现对群众生产和生活困难的关切、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扶助。

  “老爷子,救助款已经打到银行卡上了,就去上次咱们一起去的那个银行就能取钱,再有困难打电话给我……”简短几句话背后,却是赵实等法院干警5个月的奔波努力。

  去年7月,辽阳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移送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因交通肇事死亡的受害人刘某家住凤城市的山村里,他在外打工挣钱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受理此案后,法官赵实第一时间启动调查程序,他带着干警绕了3个小时山路,翻山越岭来到受害人家中。

  “我老了花不了几个钱,但是孙子得念书,眼看着要上高中了,没钱交学费。”受害人的父亲佝偻着背坐在炕上,诉说着儿子去世后家中的贫困生活。赵实从邻里乡亲们那里了解到,老人因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中3亩旱田虽承包出去,但收入微薄。

  “案情复杂,受害人家路程较远,来一次不容易,就是想多干点,救急解困是司法救助的意义。”赵实说,为了能尽快让申请人拿到救助款,他们常常天不亮就出发,深夜才返回。

  赵实还记得最后一次到受害人家中,“救助流程都走完了,就等着发救助款,老爷子却不记得银行卡密码,我们就又去了一次,带着老爷子去银行改密码。”

  在赵实看来,司法救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服务,要特别有耐心,不仅仅只是办案子,还要做好全方位的安抚工作,而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也是贯穿于雷锋一生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