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源治理何以躬行?能动司法如何化干戈为玉帛?
近年来,沈阳市浑南区人民法院建立人民调解与社区“零纠纷”工作“十分钟”响应模式,蹚出全区诉源治理“新路子”;设置繁简分流机制,抓实“公正与效率”,跑出多元解纷“新速度”;开辟服务企业“绿色通道”,搭建服务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梯子”;延伸司法职能,走到百姓身边普法,擦亮基层治理“新牌子”。
浑南区法院深入挖掘新时代“枫桥经验”内涵,以四道新“枫”景线生动展示服务群众、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基层治理的浑南力量。
调解员陈立维(右三)调解一起劳动合同纠纷案
新路子:一查二调三确认 在“家门口”解纷
“我人不在家,物业明知道有人占用我的车位怎么一点动静都没有?”今年5月,浑南区浑河站东街道榆工社区“零纠纷”工作室受理了一起因占用车位引起的纠纷。
李先生常年在外省市务工,回家时发现自家停车位被邻居占用,立刻通过物业公司找到对方要求将车辆挪走。邻居归还车位后,李先生找到社区,认为自己一直正常缴纳车位管理费,但物业公司对车位的管理有疏漏,并未及时通知自己车位被占用的情况,自己马上就要返回务工城市,想要社区帮助其向物业公司索要赔偿。
榆工社区“零纠纷”工作室在详细了解双方情况后,与浑南区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沟通,法院委派法官刘丽及两名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社区组织李先生和物业公司负责人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社区多媒体设备进行远程调解。调解中,双方对赔偿的数额和方式争执不下,刘丽对物业公司应承担的管理责任及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释法说理。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物业公司将顺延李先生已缴纳管理费的车位使用期限,线上签订调解协议后立即发起司法确认。
两天后,李先生收到了经过浑南区法院司法确认的调解协议。
“你看,我搜‘社区’两个字,就能查到所有社区的下沉人员,还有街道、村屯的调解员,我们都保持着联系。”采访中,刘丽向记者展示着微信里的联系人。
这时,采访被一通电话打断,电话里,浑南区司法局王滨司法所调解员万启进询问调解协议书写格式的问题……
点睛
一查二调三确认,不到法院也能化解纠纷。目前,浑南区法院已将辖区10个街道,260个村屯、社区纳入基层治理组织,入驻率达到100%,委派152名下沉人员,将司法资源向基层延伸,对纠纷矛盾提前介入、及时化解,助力打造“无讼社区”。
新速度:提升诉前分流实效 解纷驶入“快车道”
去年,浑南区法院人民调解员陈立维调解了一起老朋友之间的案件。
赵强(化名)和刘刚(化名)本是多年好友,赵强因投资需要向刘刚借了一笔钱,利息百万余元。几年来,刘刚多次讨要,却一直未能拿回全部欠款,双方的关系也逐渐“结冰”。
去年,刘刚来到浑南区法院准备起诉要回欠款。浑南区法院的程序分流员了解情况后,认为此案符合繁简分流机制,建议刘刚诉前调解。
陈立维了解案情后,立即与赵强进行了电话沟通,电话中赵强称自己虽未能还清欠款,但几年中已经陆续返还一部分,并都存有记录,但一次性付清确实有困难。
听完双方的“心里话”,陈立维将双方约至法院,让他们敞开心扉当面聊聊。“我知道你们是多年的朋友,这件事成了你们的‘心结’,打官司时间长、成本高,你们可以在这把心里话说出来,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在陈立维的引导下,两人诉说着自己的难处,随后陈立维向双方讲解了民间借贷的规定,并劝说双方体谅彼此的困难。经过调解后,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刘刚放弃部分利息,赵强把欠款一次性付清。
从立案到双方签署调解协议,一个月的时间,昔日好友重新握手言和。“他们的矛盾通过调解解决,时间大大缩短了,案件受理费用减半,两个人既解了纠纷,也解开了‘心结’。”陈立维向记者说道。
点睛
善思者远,善执者行。
据了解,2019年,浑南区法院制定了《浑南区人民法院关于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和调解速裁操作规程(试行)》,由法院指派程序分流员,从立案环节开始,程序分流员认为适宜调解的民商事案件,征求当事人意见后,转入调解程序;认为应当适用简易程序、速裁的民商事案件,例如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争议标的额不大等,转入对应程序;认为应当适用特别程序、普通程序的,根据业务部门对应分工确定承办部门。
快慢分道,才能保证简案快审、繁案精审。通过不断完善繁简分流机制,助力审判提质增效。
浑南区法院坚持能动司法理念,主动作为,止纠纷于源头,化讼争为和谐。今年1月以来,通过繁简分流机制,浑南区法院已成功调解案件2242件。
新梯子:为企业开辟“绿色通道” 让“两难”变“双赢”
“调解成功两家企业还能继续合作,这是‘双赢’的好事。”采访当天,浑南区法院民事审判第三庭负责人刘勇刚刚成功调解一起涉企案件。
2020年,原告沈阳某建设公司与被告辽宁某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将房屋租给被告经营饭店,截至2022年12月底,被告公司已拖欠租金200余万元。多次催要未果后,沈阳市某建设公司将辽宁某公司诉至法院要求支付租金及逾期利息。
浑南区法院受理此案后,刘勇考虑到该案涉及两家企业的合作和发展,与双方当事人沟通调解此案。“和原告公司第一次沟通时,对方坚决要通过诉讼程序解决,还说自己已经把被告饭店的大门锁上了,不还钱就不开门。”
涉及到两家企业的切身利益,刘勇和同事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被告公司,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拖欠租金的原因。
“刘法官,前几年因为市场波动,饭店经营状况一般,这才导致拖欠租金,现在状况好起来了,我们有老顾客也有好口碑,一定能尽快还上租金。”被告公司负责人的话让刘勇对案件的调解有了信心,便将双方当事人约至法院进行进一步沟通。
但第一次“面对面”调解并不顺利,原告坚持希望通过诉讼程序解决纠纷,双方不欢而散。刘勇知道,案子可以一判了之,但是判决结束后,原告公司较大面积的房屋不能立即转租出去,被告公司的口碑也会受到影响。
一次不行就两次,一定要让“两难”变“双赢”。
刘勇多次拨通原告公司负责人的电话,从专业角度出发,分析此案通过调解方式解决可以更好地保障双方的生产经营和互利共赢。在刘勇的协调下,双方企业面对面进行了多轮沟通。被告公司阐明了自身难处,并提出可以分4期支付欠款的解决方式,原告公司考虑后表示愿意以此方式解决矛盾。
6次调解后,双方企业终于签订调解协议,被告公司将在规定期限内分期返还所欠租金,双方的合作关系继续保持。
“刘法官的调解为我们的合作搭起了梯子,我特别感谢。”调解协议签订后,被告公司负责人说道。这是浑南区法院努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例。
点睛
为企业解决纠纷提供“绿色通道”,浑南区法院在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打造东北综合实力“第一区”上展现司法更大担当和作为。
新牌子:法官化身“推销员” 延伸普法宣传触角
“大爷,浑南区法院的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和社区‘零纠纷’工作室您了解一下不?”
“这是干啥的?”
“大爷,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能调解、能立案、能链接所有诉讼服务网站。社区‘零纠纷’工作室就建在您家社区里头,您以后遇到‘事儿’去那就行。”
这是浑南区桃仙街道美地社区举办的“邻里市集”上的对话。在现场,浑南区法院立案庭负责人张飙、法官刘丽和两位特邀调解员化身“推销员”,向美地社区居民发放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宣传册,让居民更加了解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上申请法院调解的流程,及时进行法律咨询,快速解决法律问题。
“法官,你看我想把这个钱要回来能不能调解啊?”“同志,我邻居家的水老是漏到我家,能不能帮我调解一下?”……群众纷纷围到法院“摊位”前进行咨询。
点睛
今年以来,浑南区法院现场参加社区“零纠纷”工作室工作30余次,委派法官、人民调解员在线参加“零纠纷”工作室工作千余次。浑南区法院延伸司法触角,深入参与社区治理,紧密围绕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小额借款纠纷等居民关心的内容开展普法宣传。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