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利益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日益凸显。如何才能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为了找到开这把锁的钥匙,调解人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找到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摸准当事人的“脉博”,然后根据当事人的性格脾气、争议焦点等选择调解方法。
编号064
讨债不成心里急 评理说事化纠纷
矛盾焦点:拖欠劳务费
案例简介
“你们快给我评评理吧,帮我解决一下问题,眼看就过年了,我一年到头种地赚这点钱也不容易,一直拖着不给我钱,这是啥事啊?”春节前,家住沈阳市苏家屯区十里河街道某村的村民於某某气愤地来到“村民评理说事点”想讨个说法,请求帮助解决经济纠纷。
原来,去年5月,为了赚点钱,於某某承诺给隔壁村的陈某某家种地。“当时我们就是口头一说,讲好我给他种地,他每亩给我50元,他家一共有120亩地,这样下来共计费用6000元。”於某某说,“活儿是干完了,可陈某某耍赖,我多次上门要钱他不给,马上要过年了,6000元对我家来说是很大的一笔收入,过年孩子都回家,我们也需要置办年货啥的,我就天天去他家要钱,经再三催要,陈某某给了我2000元,剩下的4000元说什么也不给,你们快帮我找他把这事解决一下。”
调解过程
评理说事员佟鹰了解情况后,立刻拨打了当事人陈某某的电话,沟通后约定双方在沈阳市苏家屯区司法局十里河司法所现场调解。双方按约定时间来到司法所。“你们都别急,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说,我们一起好好协商处理。”佟鹰安慰双方道。
随后,佟鹰先耐心听双方讲明自己观点。於某某认为自己干了活就应该尽快结算,并且在种地之初就已经做了口头协商,工钱共计6000元;陈某某则反驳自己买的种子数量与往年相同,但是使用了於某某机械播种后,种子没够,自己又多花了900元另买种子,而且出苗时候长出很多多余的苗,自己雇人清理,又花了不少人工费。双方互不相让,调解一度陷入僵局。
佟鹰了解了问题焦点,反复安抚双方情绪,用情用法、用“两邻”理念耐心劝解双方。他给双方讲解法律知识,特别重点讲解了拖欠劳动者工资应承担的后果等法律常识。经过耐心劝说,当事双方就工钱金额再度协商,最终达成协议:陈某某于3月1日前一次性支付给於某某种地费4000元整,并在评理说事站调解员见证下签订了调解协议书。
调解员说
佟鹰:在农村,因生产经营产生的劳务纠纷、经济纠纷时有发生,当事双方很多时候都只是进行口头约定,稍有偏差就会引发矛盾纠纷,调解员要善于将情理运用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全力做好涉农纠纷调解,持续为村民营造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编号065
好友因钱撕破脸 民警调解算清“账”
矛盾焦点:朋友借钱起纠纷
案例简介
家住葫芦岛市连山区滨河小区的李女士与管先生原本是极其要好的朋友。多年前,管先生的妻子患了癌症,管先生从李女士那里借了约4.5万元。
之后管先生一直没有还钱,李女士把管先生起诉至法院。法院判决后,管先生陆续偿还过一部分,但仍有部分钱款未偿还。而一次次的催要也让两个人的友情破裂。最终,当李女士再次到管先生家中要账时,两人发生了激烈冲突,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李女士以管先生殴打他人为由向警方报案。
葫芦岛市公安局连山分局化工街派出所接警后,副所长吴克军带领民警张世龙和同班组人员将双方当事人带回派出所。经了解情况并与连山公安分局法制大队沟通后,认为这是一起因欠款未按时偿还而引起的纠纷,双方的伤情并不严重,适用于民事调解。
调解过程
吴克军与同事们采取“背对背”的方式做双方的思想工作。告诫双方,从法律方面讲,矛盾纠纷升级后,两人都会受到治安处罚,从而留下“案底”,对他们个人、家庭和子女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感情方面讲,两个人毕竟是朋友,为了这点钱闹到无可挽回的地步,也对不起双方多年建立起来的友情。民警提醒双方都好好想一想,确定具体金额,把事情想清楚、捋明白,算好这笔“良心账”。
最终,经过民警五六轮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和解,而且“找回了友情”。李女士大方表示,管先生能还多少算多少。而管先生也表态,自己“砸锅卖铁”也要想办法还钱。并且,管先生说到做到,很快将欠李女士的余款还清。
调解员说
吴克军:这样的案子,是当局者迷,而我们调解人员要做的,不仅是要旁观者清,还要让双方当事人都清醒过来,在感情线和法律线上找到平衡点,从而解决问题,定分止争。
编号066
“隔空”产生矛盾 “一帘”解决问题
矛盾焦点:邻里距离过近引发矛盾
案例简介
王女士家住葫芦岛市龙港区连湾街道凯地家园社区某小区8号楼,该楼与2号楼呈现出“八”字形,王女士家与2号楼同楼层的刘老太太一家就成了“隔空邻居”。本来两家相隔着十多米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按理说,基本没有产生矛盾的可能,然而巧的是,王女士家的厨房与饭厅正对着刘老太太家的客厅。刘老太太年近八十,身体也不太好,习惯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并且把脚架在沙发上。如此一来,王女士家每次做饭和吃饭,都能看到对面“明晃晃”的脚。王女士是火爆脾气,终于有一天爆发了,冲下楼,找到正在楼下晒太阳的刘老太太理论,越说情绪越激动,甚至对老人进行了谩骂,把刘老太太直接骂哭。
刘老太太的老伴儿知道此事后,顿时也来了火气,找到对方理论,但对方拒不认错,矛盾越闹越僵。刘老太太的老伴儿便找到凯地家园社区“居民评理说事点”,说啥都要为无缘无故挨骂的老伴儿讨一个说法,并扬言要“收拾”对方。
调解过程
“其实这是个有点‘莫名其妙’的矛盾,从行为上来说,王女士谩骂老人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所以,我们的调解重点是让老人消气。”凯地家园社区居民评理说事员刘彩艳说。
然而,调解一开始就“出师不利”,上门,王女士直接给刘彩艳吃闭门羹。多次打电话,要么不接电话,要么就不承认骂了人。而另一边,刘老太太的老伴儿每天都到社区,对方一日不道歉,他就一天不罢休。
刘彩艳决定采用“缓兵之计”,与社区主任商量,买了营养品,代替王女士向刘老太太道歉:“对方已经知道不对了,就是拉不下脸来,我是替她来道歉的。看我的面子,别跟她计较了。您看您都这么大岁数了,身体本来就弱,消消气,气病了还得咱自己遭罪不是?”
有调解员的斡旋,这边刘老太太老两口的气消了一大半,刘彩艳又找到了王女士的丈夫:“不管咋说,人家那么大岁数了,把人家骂哭咱都不占理。七八十岁的人了,受了气,闹出点啥病来,这事是不是就大了?再者说,人家儿子也在这小区住着,老太太受了委屈,儿子知道了,指不定还得出啥事,就道个歉的事儿,有啥大不了的,是不是这个理儿?”
在调解员的劝说下,王女士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甚至有些“后怕”,不仅道了歉,而且再见到老人时还直赔笑脸。刘老太太的气儿顺了,也没再计较,还在调解员的劝说下给自家的客厅拉上了纱帘,两家的矛盾彻底得到了解决。
调解员说
刘彩艳:两家互不相让,调解就需要一个“技巧”,调解员要发挥“老好人”“和事老”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到,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产生一劳永逸的功效,矛盾才能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