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基层工作中,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从当事人情感的兴奋点切入,从问题的困惑点切入,从利益的需求点切入,才能真正定分止争。
本期选择的案例,调解员就是通过找准矛盾的切入点,将矛盾纠纷一一化解。
韩智博(左一)正在调解矛盾纠纷。
编号031
亲戚因钱起纠纷 民警化解得平息
矛盾焦点:因借钱产生矛盾
案例简介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如果两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可谓是亲上加亲。但是,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舌头碰牙”是常有的事,即便是亲戚、近邻也有可能因琐事发生矛盾,一旦解决不好,容易造成亲人反目、邻里交恶的后果,影响正常生活。
2022年5月5日,在康平县东关屯镇某村,就发生了一起因亲属间借钱引发的矛盾纠纷,双方言语不和,冲突一触即发。“有人闯进我家威胁我!”当天中午,康平县公安局接到当事人梁女士报警,称其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接到报警后,民警迅速赶到现场了解情况。
民警赶到现场后发现,闯入梁女士家的,是她的亲属+邻居孙先生。“他大呼小叫地闯进我家,对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她做事不讲究,我实在难以忍受!”了解情况的过程中,双方你来我往,言语中都带着气。
见双方情绪激动,民警将梁女士和孙先生请回了派出所。
调解过程
“你们两家既是邻居又是亲戚,关系一直不错,大家敞开心扉,把问题解决好。”在康平县公安局东关屯镇派出所调解室,社区民警韩智博耐心开导双方。看到梁女士十分委屈,孙先生气愤不已,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与双方分别谈话,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来,前几年梁女士曾向孙先生家借了12000元钱,因两家既是亲戚又是邻居,关系十分亲近,孙先生便未急着要钱。可几年过去了,梁女士始终未还钱,孙先生又比较好面子,不好意思主动开口。一来二去,孙先生便产生了抱怨情绪,这才上门“闹事”。
当民警将孙先生闯入其家中的原因告诉梁女士,她十分不好意思。梁女士表示,最近几年家里经济情况不好,一直没有能力还款。因觉得两家关系特殊,羞于开口的她便没有向孙先生解释,想着等攒够了钱再把钱还给对方。
“即便是亲属关系,也要把握交往尺度,积极沟通、互相理解是维持关系的重中之重。”在派出所调解室,民警与梁女士和孙先生耐心沟通,并根据梁女士家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每月1500元的还款计划。每到还款日,民警都会到村里为两家做个见证,顺便活跃气氛,促进两家打开心结。在民警的努力下,现在,梁、孙两家已经重归于好,再过两个月,梁女士也将全部还清欠款,双方的心结,也将不复存在了。
调解员说
韩智博:这起矛盾看似是因为钱,但其实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双方之间缺乏沟通。所以我在化解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矛盾双方的立场想问题,用真诚的话语引导他们放下“面子”、敞开心扉,多表达、倾听对方的心声,千万不能让小矛盾阻隔亲情和邻里情。
编号032
仨小时解除“误会” 一家人重归于好
矛盾焦点:丢包让一家人互相猜忌
案例简介
“你们父亲过世,我都没这么伤心过,你们兄妹几个就为了7000块钱,闹成这样,这个家完了。”10月8日,家住鞍山市铁东区的李大娘看到几个儿女相互放狠话“不再往来”后,老泪纵横。
几天前,李大娘的老伴儿去世,一家人伤心之余于10月8日一早为老人出殡送葬。在办理丧事过程中,大儿子谷先生发现自己的手包不见了,里面有7000元现金及身份证、驾驶证、父亲死亡证明等重要证件和文件,银行卡里有一大笔准备投资的巨款,让痛失亲人的谷先生更加心急如焚。
家属和陵园工作人员调取监控录像后,由于画面显示谷先生的家属似乎接触了手包,但画面非常模糊,谷家人为此引发矛盾,原本和睦的一家人闹得不欢而散,甚至扬言“以后不再往来”。
就在一家人闹得不可开交之际,鞍山市公安局高新分局千山派出所民警主动找上了门。
调解过程
原来,千山派出所民警在陵园走访时,听工作人员提及此事,便记在心头。“群众有矛盾,我们既然知道了,就不能不管,况且这里还涉及财物问题,甚至有可能涉及侵财案件,如果不弄清楚,不把矛盾根源找到,这家人的误会就会越来越深。”千山派出所民警李翰平便决定走访了解情况。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沿着谷先生的行动路线,民警反复查找视频监控,认真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在陵园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民警3个小时后找到了手包,包内物品完好。原来是附近村民路过墓园,看到了掉在路上的手包,准备到自家地里干完农活再送到陵园去。看到物归原主,村民也由衷高兴。
“还得是我们的人民警察啊,这钱要是真没了倒是小事,这包要是找不到了,让兄弟姐妹误会我是为了家产故意把包私藏起来了,那以后还怎么面对亲人。”拿着自己的手包,谷先生激动地连连道谢。
调解员说
李翰平:这次化解谷家人的误会,让他们一家人重归于好,只是我们分局开展“登门行动”以来的一件小事。8月,我们分局专门开展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登门行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共梳理排查矛盾纠纷255起,组织民警登门走访当事人845次,矛盾纠纷全部化解。我们在持续开展“登门行动”同时,及时发现矛盾,及时化解纠纷,让辖区更平安。
编号033
“闹居民”变“闹物业” 评理说事一招解决
矛盾焦点:业主纠纷连带物业
案例简介
因楼间一块空地被人“占用”并用水泥硬化为了停车场,葫芦岛市龙港区连湾街道凯地家园一期5号楼1楼与6号楼1楼的居民闹起了矛盾。5号楼1楼居民认为,6号楼1楼的居民把公共绿地私自硬化为停车场,破坏绿化还侵犯了他人的权益。6号楼1楼的居民则认为,那一小块地是买房时“自然带的”,自己有权改造及使用。因为此事,两家产生了矛盾且多次协商未果。
面对对方强硬的态度,5号楼1楼居民到小区物业“讨说法”。物业也多次找到6号楼1楼居民,但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5号楼1楼居民因此纠缠起物业公司,认为物业公司不作为,并拒绝缴纳物业费。“闹邻居”变成了“闹物业”,矛盾升级并且扩大。
调解过程
“居民对物业的服务不满,实际上还是居民之间矛盾的延伸,就是人们常常说的‘找地方撒气’,所以,解决这类矛盾,必须先解决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矛盾,这样居民和物业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凯地家园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社区评理说事员祖妍超说。
在背对背的调解中,评理说事员了解到,6号楼1楼居民认为,他所使用的空地是他买房时前业主“赠送”的,他有自主处置权。虽然是空地,但不属于绿化地,并且,空地就在窗户旁边,又有小孩在此大小便又招蚊子,影响生活环境,因此,就清理出来用水泥作了硬化,作为停车场地。
“你们两家这么闹啥时候是个头啊?还连带着对物业不满?我们想听听你真实的想法。”5号楼1楼的居民终于说出了“公理”之外的想法:“那么大一块地方,他家自己独占,变成了停车场,既然是公共的地方,我家应该也有‘一席之地’。”
评理说事员又找到6号楼1楼的居民:“其实你家并不占理,房产证上可没写着那就是你家的地方。要我说,都是邻居,商量着来呗,你也退一步,我看地方也够,你让出一块来,让他家把车也停这里,你看行不?”
在评理说事员反复调解下,6号楼1楼的居民终于作出了让步,两家的矛盾就此化解。与此同时,5号楼1楼居民与物业的矛盾也得到了化解,积极缴纳了物业费。
调解员说
祖妍超:表面看,是居民与物业之间产生了矛盾,但实质上,还是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矛盾。因此,我们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方式,居民之间的矛盾解决了,居民与物业之间的矛盾自然就解决了。任何矛盾的产生,都是因为有利益、有诉求,只要按照诉求“对症下药”,矛盾自解。
本版稿件由 记者 任晓霞 马琳 郑子超 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