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我的成长 我的十年

来源:辽宁法治报 | 发布时间: 2022-10-25 10:59

  编者按

  过去十年,是极不平凡的十年,新时代的画卷在辽沈大地铺陈,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也体现在每一张洋溢着幸福和喜悦的笑脸上。

  今天,我们邀请了六名政法系统和平安战线的工作者讲述自己十年间的难忘记忆,他们不仅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亲历者、见证者,更是平安建设、法治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让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一起见证辽宁十年发展巨变。

  我是法官

  从“集中诉讼”到“源头治理”

  沈阳市辽中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于秀丽

于秀丽10年前

十年前

于秀丽现在

 十前后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女法官,我对农民、对农村有着强烈而质朴的深厚情感。我是2008年任刘二堡法庭庭长的,在农村法庭一干就是十五年。

  十年前,法庭有两名审判员、一名书记员、一名司机。大家挤在一个屋子里办公,屋里两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两台电脑,冬天不能取暖,连上厕所都要去外面很远。

  而今天的法庭,办公环境宽敞明亮,电脑、打印机、网络视频、传真、监控、外网……一应俱全,当事人不出家门就可以立案、开庭,享受“智慧法院”带来的便捷诉讼服务,想想,真是幸福。

  2012年开始,法庭的土地、鱼池纠纷案件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前几年村委会在土地量化过程当中,在分配方案、方式上不够严谨,导致土地案件集中诉讼。为了有效保护群众利益不受损害、不误农时,我带领法庭干警放弃节假日休息,连续奋战在田间地头,冒雨丈量土地,宣讲法律,一些乡镇及时采纳法庭的合理化建议,使没有得到量化土地的群众切实得到了土地,百姓拍手叫好。

  漫漫征途,唯有奋斗。2022年7月份,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回院里任立案庭庭长,立案庭是法院的工作窗口,是当事人到法院的第一道门。虽然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当事人,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声音,但我紧紧抓住“一站式”立案服务的工作核心,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加强源头治理。今年9月,在院领导的协调下,我选择了在老人较多的近海新苑社区建立了适老型诉讼服务站,定期进行法律宣讲,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我院还与全区各个社区、镇街网格调解员搭建“双金字塔”法律服务网格群,创立了劳模创新调解工作室,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我是检察官 

  从“略显稚嫩”到“独当一面”

  阜新市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负责人 郭佼

郭佼10年前

十年前

微信图片_20221025104637_编辑

十年后

  2005年至今,入职检察机关十七年,从初出校园的略显稚嫩到日趋成熟的独当一面;从扎根基层的副检察长,到上挂市院的业务骨干,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很骄傲我一直走在我最爱的检察道路上。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十余年间,检察理念的变革、科技手段的引入,使我的工作发生了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我前行的方向!

  曾任办公室主任的我,通过“入额”考试,离开了行政岗位,而此时,正赶上海州区人民检察院档案工作晋升省特级单位的关键时期,于是我临危受命,一面办案,一面负责档案晋升工作。那一年,海州区检察院被省档案局评为辽宁省机关档案工作特级单位。

  十年前,我在接待辩护律师时有一种排斥心理,因为从心底认为在法庭上他们站在我的对立面。十年后,我很希望我的每一起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有辩护律师,因为可以提早和他们沟通观点、交流意见,在他们的助力和见证下,让犯罪嫌疑人充分了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从而使案件能够更加高效的办理。

  十年前,为了提审,我们需要驱车三十多分钟赶往看守所,由于提审室有限,经常还要排队等候,一起简单的案件,可能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讯问。十年后,有了视频提审系统,只需提前预约就可省时省力地完成提审,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司法成本。

  今年5月,我上挂到阜新市人民检察院,任第五检察部负责人,主要负责控告申诉工作。我们可以通过微信中的远程视频接访系统,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贴心的检察服务。

  十年匆匆而过,带走的是青春和懵懂,留下的是热爱与坚守;往后数个十年,我依旧会履职尽责,守护公正,继续谱写绚丽的检察风采。

  我是社区民警

  从“单打独斗”到“群防群治”

  鞍山市公安局千山分局汤岗子派出所教导员兼社区民警 李华瑞

李华瑞10年前

十年前 

现在的李华瑞2

 十前后

  从最初3个人的“汤岗子派出所雷锋班”,到300多人的“李华瑞爱心团队”,再到现在接近千人的“汤泉义勇志愿者”队伍,十年间,从“单打独斗”到如今的“群防群治先进”,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公安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群众是我最大的依靠。

  以前,我媳妇总唠叨我:“这月工资咋又少了?”我说:“人家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么?都是我管片里的,看着心里不舒服。”后来我媳妇也不唠叨了,只要工资少一半或三分之一,她就知道我可能又帮助困难户了。

  其实,十年前我带着两个徒弟组建“汤岗子派出所雷锋班”,主要是为了帮助辖区的困难群众。渐渐地,好多好心人都想加入我们这个爱心群体,于是我干脆又组建了“李华瑞爱心团队”。

  记得2019年11月底,鞍山气温骤降,台安县桑林镇桑林村和大汪村村民种植的地瓜卖不出去,我从爱心团队志愿者口中得知这两个村的地瓜因为滞销可能让村民一年的辛苦白费时,立即拨通了两名驻村书记的电话。看着眼前500多公斤地瓜被团队的志愿者们“抢购”一空时,我心里真是暖暖的。

  我根据小区居民的爱好和特点,先后成立了“泉兴家园”中年舞蹈队、“泉兴家园”退伍兵义务巡逻队、雷锋大妈调解队、赵大妈义诊队、“警保联巡”等9支群防群治队伍,群防群治力量总数达到近千人。平时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辖区文化,重要节点启动群防群治工作模式,维护辖区平安稳定。

  有人不理解,你都是教导员了咋还兼着社区民警?说句实话,这都是群众“挽留”的结果。在得知我升任教导员后,400多名群众到派出所请愿要留下我,最后上级领导同意我兼任泉兴社区民警。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我是人民调解员

  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大石桥市钢都街道人民调解员 杜元仁

杜元仁10年前

十年前 

杜元仁现在

 十前后

  我叫杜元仁,乡亲们更喜欢叫我“老杜”,多年来,我跑遍了街道辖区的8个村、13个社区、87个小区、188个网格。我经手调解的270多起案件,成功率达到98%以上,当事人满意率达到了100%。

  十年间,在生产车间、田间地头、纠纷现场,我和矛盾双方论家长里短,谈是非曲直,将矛盾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两年前,我依托“村(居)民评理说事点”平台,创建了“老杜说事”品牌,在人民群众中不断叫响。

  钢都街道位于城乡结合部,社会矛盾易发、多发,2019年5月,我担任街道人民调解员以来,将摸索总结出来的家事调解重点靠“情”、赔偿调解焦点靠“法”、邻里调解核心靠“理”的基本规律巧妙地应用于实践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新工作,是我的法宝!我秉承“化解一起纠纷,就能带来几家欢乐”的理念,靠一个智慧的脑、一张微笑的脸、一颗真诚的心、一双敏锐的眼、一副勤快的腿、一双帮扶的手的“六个一”精神,化解了一桩桩纠纷。虽然我白了头发,却感到无比欣慰。

  盘点这些年,我接触群众4000多人,回答法律咨询400多人次,发放民法典条款问答资料5000多份,举办了19场“让民法典走进千家万户大型公益普法”活动,在唠家常、摸社情中增进感情,拉近距离,积累人气。

  今年8月,我又组建了“老杜说事”爱心团队,32名成员涵盖各领域、各行业。

  2019年,我被评为“营口市优秀人民调解员”,2020年,我入选“营口市人民调解专家”,2021年,我被授予“全国普法先进个人”称号。今年,我又当选“营口市金牌人民调解员”。在平凡的岗位上,我愿用真诚赢得口碑,有事欢迎找“老杜”!

  我是社区工作者

  从“跑断腿”到“一呼百应”

  葫芦岛市龙港区连湾街道凯地家园

  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祖妍超

祖妍超10年前

十年前  

祖妍超现在

十前后

  眼下,小区正在进行供暖管道改造,居民们不仅没有因施工造成的不便而埋怨,反而自发地尽自己所能为施工提供方便和帮助,“小家”心气畅,“大家”暖洋洋!十年来,我们小区居民在“党建+”的社会治理中获得了幸福感。

  回想十年前,我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全部工作基本靠仅有的数名工作人员。小区治理体系、制度不够完善,解决居民矛盾“磨破嘴”,解决民生问题“跑断腿”……如今,在我们小区,有事情“一呼百应”,有困难群策群力,事事有人问,事事有人管……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工作者,我见证了“党建+”赋予社会治理“兵强马壮”的力量。

  十年来,我们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更壮了,能量更大了,凝聚力更强了。社区党支部扩大为党委,配备了专职的党务副书记,把小区内209名党员全部纳入组织体系和小区自治体系;联合辖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成立了“大党委”,联合6家共建单位帮助辖区群众解决困难;我们建立了“居民评理说事点”,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小区建立了立体式的治理体系,按楼划分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了网格长、网格员、楼栋长,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

  在党建的引领下,我们小区的社会治理实现了高质量发展,小区获得2021年辽宁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荣誉。我个人也站在了“巨人的肩上”,2021年被选为辽宁省第十三届党代表,获得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2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

  我是乡村经管员

  从“贫穷村”到“法治村”

  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经管员 王熙郁

2012年王熙郁

十年前  

2022年王熙郁

十前后

  “排排楼房村中建,设施农业万亩连,旅游经济促发展,前杜引领时代前。”这是我们村这十年的真实写照。

  2012年,我们村已经彻底摆脱了“贫穷”的帽子,前杜人钱袋子鼓了,村干部带领乡亲们尝试就地城镇化,村里建成9万多平方米的幸福小区,家家户户从低矮破旧的平房等价置换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上楼”是当年我们村最火的词儿,而且水费、取暖费、燃气费、物业费全部减免。

  2013年,我们村成立了法律免费服务点,聘请23名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和老党员作为调解员,谁家有矛盾,我就领着调解员到谁家去。那几年,我参与调解最多的矛盾就是倒垃圾和扰民,事儿不大,但是必须及时处理,村民只要一个电话,我就带着调解员上门。民法典颁布后,村里组织调解员集体学习,现在调解员都带着民法典上门,调解后还进行普法宣传,引导和教育村民依法依规办事。2014年,我们村成立了村民评议团,通过“一家事,大家评”和“一家困,全村帮”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村民开展矛盾调解工作。

  这十年,村里的旅游业越来越红火,村民外出办事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村里盖了2400平方米的村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实现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一站式”办理,村民办事基本不出村。我们村还划分了10个网格,专职网格员20名,做到“每寸土地有人管、每项事务有人抓”。近十年全村无刑事案件、无公共安全事故,村民逢人就说:“我们前杜村家富村美人和谐!”


记者  李滢乐  关月  马琳  孙程超  郑子超  冯羽竹  齐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