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新绽辽宁花 ——全国模范司法所巡礼
编者按
化解矛盾冲在前,调兵山市司法局兀术街司法所始终把筑牢第一道防线、多化解一件纠纷、多给社会带来一份安宁作为首要任务;社区矫正做在前,针对兀术街辖区人口众多、矫正人员流动性大、人与户分离等特点,司法所探索矫正教育新方式,根据每一位社区矫正人员特点,为其“私人订制”矫正方案;司法所还编织帮教网络,让法律服务覆盖社区和村屯,让法律的阳光温暖曾经迷失的心灵。
今年初,兀术街司法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司法所”,5月14日,记者走进兀术街司法所,探访它的模范之处。
名片
调兵山市司法局兀术街司法所现有工作人员3名,分管辖区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个行政村,120多个中小企业。近年来,司法所始终把人民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足本职,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努力建设规范型、敬业型、和谐型、创新型的“四型”司法所。该司法所先后被铁岭市司法局、省司法厅、司法部授予“铁岭市先进司法所”“辽宁省先进司法所”“全国模范司法所”称号。
所长访谈
当好社区矫正“领航员”——专访调兵山市司法局兀术街司法所所长孙海彬
孙海彬
在调兵山市兀术街道,提起孙海彬的名字,百姓都竖起大拇指。“他是我们辖区的好所长,我们谁有解不开的‘结’都找他。”居民李大爷说。“我能有今天,多亏孙所长,他对我像亲人一样,没事就到我家去,忙前忙后的。”社区矫正人员赵某说。
5月14日,记者来到了调兵山市司法局兀术街司法所,见到了孙海彬。孙海彬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他都坚持把司法所创建成规范型、敬业型、和谐型、创新型的“四型”司法所。“我从加强内部管理建设入手,打造规范型司法所;这几年,司法所加大投入,对办公环境、工作制度、工作内容加以规范。”他说,“基层司法所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担负着千家万户的矛盾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责任重大。因此,打造敬业型司法所尤为重要。司法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作开展的好坏。为此,我加强了队伍建设,每月,司法所都组织全体司法工作人员学习理论政策、法律法规。”
在打造和谐型司法所方面,孙海彬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我结合‘百名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发展’活动,增强对群众遵纪守法和自我防范教育,让创建‘平安兀术街’工作家喻户晓,促进广大干部群众自觉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
孙海彬自豪地告诉记者,在打造创新型司法所方面,他根据矫正对象犯罪原因、性格类型、家庭情况、就业情况制定适合社区服刑人员特点的“私人订制”管理教育工作模式。兀术街司法所精心打造教育管理体系,逐步建立起以提升社区服刑人员能力素质、重塑精神家园为核心的育人工程,有效防止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当好社区矫正“领航员”。
点睛之笔
“私人订制”挽救迷失的心
在记者采访孙海彬的过程中,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位社区矫正人员向他汇报自己的情况。简短的汇报之后,孙海彬向记者介绍了这位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今年55岁的赵某,曾谎称自己有能力为他人安排工作,先后骗取被害人钱款合计10万元,因诈骗罪在社区服刑。
孙海彬告诉记者,赵某刚开始到社区的时候,认为自己已经积极退赃,并且缴纳了法院的罚款,社区服刑意识淡薄,并且被判刑后,他的妻子和他离了婚,因为没有经济来源,水、电、煤气费都不能按时缴纳,生活态度极度悲观。
“我知道情况后,为赵某缴纳了水、电、煤气费,多次来到他家里,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赵某慢慢被我的真诚和热情所打动,重新树立起生活信心,主动积极参加社区矫正,今年年底即将服刑结束。”孙海彬说。“由于自己的过错,命运给我关了一扇门,是兀术街司法所和您给我开了一扇窗,是您给了我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一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孙海彬拿起手机,让记者看赵某给他发的微信内容。
孙海彬介绍,赵某就是我们针对社区矫正人员创新打造的“私人订制”管理教育工作模式的成功例子。
记者在孙海彬的办公室看到,社区矫正人员的情况记录被装订成册,记者随机翻到一本杜某的档案。“她也是通过‘私人订制’工作模式改变的。”孙海彬对记者说。
今年50岁的杜某,因开设赌场罪在社区服刑。“被判刑后,她感觉像天塌下来一样,本来就没什么一技之长,感觉别人看她的眼神都充满着瞧不起,在别人面前她都不敢抬头。”孙海彬说,“我们司法所了解她的情况后,我带领工作人员到她家走访,并介绍她参加了月嫂职业培训。她现在成了调兵山市为数不多的金牌月嫂,月收入能达到7000元。明年1月份,她的社区服刑期就结束了,看到她的变化,我非常欣慰。”
孙海彬告诉记者,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他们还创新开设“入矫严管学习班”,通过入矫一个月的严管教育来增强部分服刑人员的悔过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并为每名社区服刑人员制作了学习手册,做到了有考勤、有笔记、有心得、有评价。
司法所工作人员指导社区矫正人员登记
调解那些事儿
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调解案件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必须让自己的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要在接触、调解大量纠纷案件中,认真对待每一件调解案件。无论案件的大小、难易,都要一视同仁。”孙海彬对记者说。
去年5月下旬,调兵山市施荒地村有一起婚姻纠纷经村里多次调解无效,男方的父亲情绪冲动,拿着菜刀到女方家要挟,扬言“如不退还彩礼就杀人,解决不好就一命换一命。”
孙海彬带领司法所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向相关人员了解情况、分析案情后,解决纠纷方案已在他心里形成。原来,施荒地村的小伙张某与本村李某在女方未到法定婚龄、未领取结婚证的情况下,于2018年春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因琐事吵嘴而分居,男方父亲多次到女方家索要3万元彩礼钱无果,还将其80多岁的岳父母放在女方家中吃住,此次矛盾激化,其拿刀威胁,声称解决不好就杀人。
“我从情、理、法三方面为双方进行剖析,提出调解方案,最后女方愿意当场退还彩礼1万元,男方不再干涉对方的正常生活,双方都同意解除无效婚姻。”孙海彬说。
孙海彬告诉记者,他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已有17年,工作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想要做好调解工作就一定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法律知识,熟练地运用法律知识;还要时时注意调解技巧的研究与运用,适时地运用恰当的调解技巧更能使调解事半功倍。”
颁奖词
平和亲善是他们的本质,创新改革是他们的激情,为民解难是他们的心愿,维护公正是他们的始终。小小的司法所承载着居民们大大的祈望,平平淡淡的工作有着他们澎湃的激情。
在法律援助与宣传的大道上,他们把实干当做工作的生命;在调解维权和普法的征程上,他们把民本当做工作的灵魂;在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的道路上,他们把创新当做工作的指引。他们是基层的司法工作者,是百姓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