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养的柞蚕大量死亡,是否与无人机喷药有关?当事双方争吵不休,矛盾如何化解?日前,宽甸满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长甸人民法庭联合县公安局长甸派出所成功调解了一起无人机喷洒农药引起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原、被告双方握手言和。
今年7月31日,曲某在自家的蚕场查看柞蚕时发现,部分柞蚕落地死亡,当时邻山的7名村民正在使用无人机给自家的果树喷洒农药,因死亡的柞蚕数量较少,曲某并未在意。次日一早,当曲某再次上山时,却发现蚕场内柞蚕全部死亡。曲某连忙报案,派出所民警进行现场勘验、调查取证,并采集了死蚕样本,此后,派出所、村委会多次组织相关人员就责任承担、赔偿等问题进行协商,但均未果,曲某遂将7名村民诉至法院。
案件受理后,法官考虑到因该案原告请求赔偿数额不明确,需要进行评估鉴定,不仅耗费时间长,还面临高额鉴定费,增加当事人诉累,不利于解决纠纷,多次查看现场并组织双方调解。
7名被告均认为,自家林场和曲某家距离较远,无人机喷洒农药不会对曲某家蚕场造成影响,且曲某家蚕场附近还有其他人也在给果树打农药,曲某无法证明其损失系由7名被告行为所致。曲某则认为,无人机处于高处喷洒农药随风会飘很远,何况,7名被告林场与其蚕场相邻,柞蚕在他们喷洒农药前还“活蹦乱跳”,喷洒过后就开始死亡,一定是喷洒农药造成的。大家各说各的理,谁也不让步,第一次调解未果。
之后,法官充分利用“四所一庭一部门”联动解纷工作机制,联系派出所民警再次查看现场,并对周边群众进行走访,努力寻找案件事实。在走访周边群众时法官了解到,原告家经济条件较差,每年虽养蚕却经济收入有限,眼下,因为没了养蚕的收入,生活更加拮据。
为了尽快化解纠纷,法官和民警逐户走访再次进行调解,耐心细致地向被告讲解法律关系,释法明理,并结合案情给大家算了一笔“成本账”和“时间账”。之后又从邻里乡情角度出发,希望各方考虑邻里关系及原告家庭情况,各自承担一部分责任,共同化解矛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法官和民警苦口婆心地劝说,终于双方各退一步,达成和解,7名被告当天便将钱交到原告手中,案件以原告撤诉结案。
案件的成功化解,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宽甸县法院将继续坚持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