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关爱的阳光,一直都在——我省各地司法行政系统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许冰 本报记者 王大海 刘妍 郑子超 | 发布时间: 2025-05-23 08:58

  今年5月18日是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今年助残日主题是:“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连日来,我省各地司法行政系统积极开展扶残助残活动,用专业和温度为残疾人点亮法治“明灯”。

  东港 “新生力量”服务托养中心

  日前,东港市司法局组织的社区矫正对象志愿者队伍,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走进了东港市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新生力量”的温度。

  “张阿姨,我帮您修剪指甲吧。”志愿者小王蹲在一旁,握着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指尖的动作无比轻柔。老人嘴角扬起一个不对称的弧度,左眼角微微上挑,手指在空中比划了半天。小王终于看懂“谢谢”的手势。一旁的社区矫正对象小张把他买来的一盒牛奶送到智力障碍儿童手中,这个孩子几秒钟就把牛奶喝光。脸上露出了笑容,小张瞬间红了眼眶。社区矫正对象老陈感慨:“以前总觉得自己是被帮扶教育的对象,今天才明白,原来我也能给予他人温暖。”

  司法局工作人员为残疾人家属讲了一场接地气的普法课,把法条翻译成“柴米油盐”,走进残疾人家属的日常。工作人员拿着一本民法典坐在大家面前,“您担心的监护权问题,就像您每天给儿子喂饭——得有人专门负责,还得经法院‘盖章’才算数。” 工作人员用橘子瓣比喻财产分割,用温度计说明医疗费用标准,最后往“听众”手里塞了印着法律援助流程和电话的手提袋。“这个包脏了可以洗,法律问题随时能问。”工作人员递给一位老大爷印有司法所工作人员手机号的手提袋。老大爷摩挲着手提袋上的“法律援助”的字样说:“这样太好了。”

  当志愿服务结束后,社区矫正对象们围坐在心理医生布置的温馨场地中,接受团体心理疏导。心理医生孙丽丽轻声引导:“大家可以轻轻闭上眼睛,想想今天的见闻,想想自己的日常,讲讲自己的感受和生活中的困惑。”大家开始讲述活动中与残疾人互动的场景,以及自己的感受。

  “我突然觉得自己也能被需要。”这时社区矫正对象老于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有些颤抖。其他人也逐渐敞开心扉,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与反思。孙丽丽适时引导大家正视过去的经历,挖掘自身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将这份助人过程中收获的能量,转化为积极改造、重新融入社会的力量。

  残疾患者在互动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而社区矫正对象们则在服务中体会到奉献的快乐,在心理疏导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成长。助残日的这场活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彼此的心灵,温暖与力量互相传递。

  本溪 开展专项法律援助宣传

  近日,本溪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结合工作积极开展“法援惠民生 关爱残疾人”专项法律援助宣传活动,通过“精准普法+贴心服务”双轮驱动,为保护残疾人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在残疾人工作的车间,法律援助律师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残疾劳动者讲解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一对一解答法律咨询,确保残疾职工都能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人群密集的广场、村落,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围绕残疾人就业中遭遇的歧视、赡养纠纷、无障碍设施建设等热点问题,现场为残疾人答疑解惑,耐心讲解法律援助常识及申请程序,引导残疾群众依法维权。活动期间,共发放普法宣传资料700余份,累计解答法律咨询90余人次。

  下一步,本溪市法律援助中心将联合市残联到残疾人家庭、特教学校、就业机构、托养机构、康复机构等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为各类残疾群体送去法治温暖。

  葫芦岛 律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5月16日上午9时,葫芦岛市连山区休闲广场人头攒动,一场由葫芦岛市连山区残联主办的“扶残助残,法治同行”全国助残日暨残疾人文化周活动在此举行。葫芦岛市律师协会志愿者服务团倾情加盟,为残疾人群体送上法律咨询、政策宣讲、反诈科普等暖心服务。

  活动现场,精心布置的宣传横幅随风飘扬,图文并茂的宣传展板有序陈列,营造出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葫芦岛市律师协会志愿者服务团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您看,《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残疾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律师张有霖、吕昊阳手持宣传手册,向一位拄着拐杖的市民逐条解释就业权益保障条款。他们像“提篮叫卖”一样,热情地向群众分发《残疾人知识宣传单》和《宣传手册》,耐心地讲解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重点强调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享有的合法权益,帮助残疾人更加全面地了解自身权益和可享受的社会福利,引导他们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我儿子智力残疾,去年打工被拖欠工资,能申请劳动仲裁吗?”“残疾人创业有哪些税收优惠?”在专门设立的法律咨询台前,志愿者服务团成员孔令楠、沈坚被群众团团围住,提问声声,答声连连。律师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结合案例逐一进行详细解答,并给予切实可行的法律建议。“之前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今天听了律师的讲解,心里一下子就有底了。”一位残疾人的母亲激动地表达着感激之情。

  “大家记住,不管自称是哪个单位的工作人员,索要手续费的,基本都是诈骗!”沈坚指着银行反诈宣传展板提高音量。这“喧宾夺主”的宣讲,让银行工作人员直“抱怨”。律师与银行工作人员干脆现场“结盟”,共同向群众宣讲法律知识。

  志愿者们深知残疾人在信息获取和防范意识上相对薄弱,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他们通过讲述“虚假中奖诈骗”“冒充公检法诈骗”等贴近生活的典型案例,剖析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和话术,用“以案说法”的方式拆解骗局,提醒群众在面对可疑信息要保持警惕以及遇到诈骗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做到 “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台下一位盲人听众忍不住插话:“上个月我就接到过‘免费康复治疗’的推销电话,幸亏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