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海城市望台镇邢家村种植户张商美家的蔬菜大棚内却是暖意融融。
海城市人民法院牛庄人民法庭法官张明琳等来到菜农们中间,现场对张商美等4户种植户的追讨菜款案件进行调查。
在张商美的大棚内,张明琳等几位法官耐心向4名当事人了解棚菜欠款过程,表示将马上组织人员开展工作,尽早为4名当事人立案。在现场,法官们还通过发放《诉答文书》等法律宣传手册,认真指导村民们诉讼,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田间地头办案”、“巡回法庭”现场开庭,真真切切方便群众,让司法温度惠及百姓,这是海城市法院谋事创新、司法为民的一个典型缩影。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多年来,海城市法院在省法院、鞍山中院的有力指导下,聚焦省法院提出的“顾大局、护民生、强质效、抓改革、重基层、提素能”六项重点工作,在改革各项机制、提升审执质效、整合解纷力量等多个“赛道”实现司法为民“再提速”。
牛庄法庭到村里开展巡回审判
以便捷满意为目标
当好服务企业的“管家”
“通过法院组织调解,我们的困难也解决了,他们的法律负担也解决了。”采访中,海城市一家农产品加工厂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
今年3月,海城市一家农产品加工厂由于被某饲料公司拖欠130余万元原料款,向海城市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
在了解到银行账户被冻结将极大影响饲料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后,海城市法院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妥善采取保全措施,积极组织调解,仅用7天时间,就一次性解决了双方纠纷,即完成了包括立案、查询、生产经营评估、冻结、调解、给付款项、解除账户冻结等全部案件诉前调解流程。
申请人收到了维持企业经营急需的80万元现金,被申请人用公司生产的饲料作为担保解除了账户冻结,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没有受到影响。
经过法院调解,两家上下游合作企业之间消除了误会,加强了沟通与交流,依然保持合作关系,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我们致力于打造亲清的企业沟通渠道,促进法院与企业常态化沟通,通过法官进网格、法官进企业、民营企业座谈会等机制化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听取了企业诉求。”海城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钱雷表示,他和院班子成员带头直接深入企业调研走访,倾听企业呼声,帮助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为企业提供“管家式”服务。
11月22日下午,海城市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春旭,西柳法庭庭长宗维满一行实地走访西柳商贸城内的小微企业,在深入了解辖区企业司法需求的同时,为西柳商贸城内数百家小微企业发放《诉答文书》《“一站式”走进人民法院》等相关手册。
截至目前,海城市法院已走访企业89家,开展座谈会35次。出台“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引导式”网上立案等利企举措,以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吸引企业投资。
以“质效立院”为导向
提升司法服务能力水平
“现在开庭!”清脆的法槌声敲响……
今年6月21日10时30分,院长钱雷公开审理的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正式开庭,同时也是由院长担任审判长开庭审理的观摩示范庭,在数字化庭审直播系统和中国庭审公开网全程同步直播。
为深入开展庭审观摩活动,进一步推进庭审公开及院庭长办案常态化,提高全院法官庭审能力,规范庭审行为,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满意度和信任感,海城市法院严格落实上级法院要求,认真开展好庭审观摩工作,钱雷发挥“头雁作用”,率先垂范并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旁听庭审。
“案件办得公不公道、快不快、质量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钱雷告诉记者,海城市法院紧扣“质效立院”这一导向,聚焦上级法院最新审判质效指标,立足审执中心工作,提升干警业务能力与综合素养,为此海城市法院一直在行动。
截至目前,海城市法院已组织“优质化庭审观摩”120余场。以实质化化解纠纷为目标,积极探索书状先行、庭前会议、争点整理、释明权行使、心证公开等配套机制,一审准确查明案件事实率明显提升,庭审优质化改革走在地区前列,审判质效在全省110家基层院年度排名中位居第5名。
“我们院有个案件审判管理群,我也在群里。”看见微信提示,钱雷便打开查看,时不时还要发些语音在群里指挥和调度,“我对院里办案情况得时刻做到‘情况清、底数明、数据准’,确保审判质效‘每天有进度、每周有变化、每月大变样’。”
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基
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
近日,牛庄法庭迎来一对年近半百的夫妻,原告女方已经连续来了三次,就是要求离婚,法官张明琳感觉有些不对劲,“若双方这么痛快为啥不直接去民政局办理离婚呢?”
带着这样一个质疑,张明琳揭开了夫妻“闹离婚”的真相,原来是妻子怀疑丈夫外边有人。
经过调查,张明琳发现此事纯属误会,可任凭张明琳如何解释,妻子还是心存芥蒂。为了解开夫妻间的疙瘩,张明琳当着调解员王兴宝的面打了丈夫几拳,“两口子就要好好过日子,在外边瞎扯就是找打,今天我替你媳妇打你!”
妻子见状,忙喊道:“法官啊,求你了,别打他啦,我不告了,只要他对我好就行啦!”
张明琳说,“那不行,不能说离就离,说不离就不离吧?”妻子着急地说,“法官啊,我咋弄呀?”
这时调解员王兴宝恍然大悟,忙对原告妻子说,“快撤诉吧!”就这样,原告女方撤回了诉讼请求,送他们夫妻俩走出法庭大门口,两人不约而同地向张明琳鞠躬致谢,张明琳笑着对男方说,“对不起,刚才这两拳下手有点重了……”
王兴宝来了一句,“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众人大笑。
“在农村基层法庭,像这样的家长里短特别多,一点小事或是一点误会就会引发矛盾纠纷,甚至对簿公堂,所以我们要尽量发挥人民调解员作用,做好诉前调解工作。”牛庄法庭庭长吕兴强告诉记者,为此,法庭常态化开展“假日调解”“联动解纷”,还有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在蔬菜大棚办案,把法庭开到群众家炕头、田间,充分发挥服务人民群众第一线职能。
据了解,今年年初,海城市法院5个法庭全部获评我省首批新时代“五化”人民法庭,3个法庭获评新时代示范人民法庭,强基工程建设结出累累硕果,为推进“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创新诉源治理方式
打造司法为民新名片
“我们把伤情鉴定程序提前,可有效缩短案件审理时间,确保‘一次性开庭’审结案件。”
海城市法院民一庭负责人陈岩回忆,以往在办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时,当事人伤情鉴定都是在立案之后,这就导致多次开庭才能审理案件。
“如今海城市法院在鞍山地区推出创新举措,将所有案件伤情鉴定时间放在立案前,待伤情鉴定出来后再立案。”陈岩表示,此举不仅可提高庭审质效,还可缩短当事人诉讼周期,节省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
在海城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记者还看到鞍山地区首个“集约送达中心”。“我们也称它为‘送达站’,有26名工作人员,开启集约化、专业化送达之路,可有效助力案件效率提升。”海城市法院立案庭庭长邢学东向记者介绍。
在积极践行“一站式服务”的同时,诉讼服务中心还细化标准与流程,精准推进民事执行案件繁简分流,实现简案快审快执、繁案精审精执。与辖区11家律所建立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共同推进诉答文书规范化改革。
今年2月13日,海城市法院在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审结一个月后,针对母亲冯某拒不履行抚养义务的情形,依法发出“家庭教育令”,推动筑牢未成年人家庭保护防线。3月,海城市法院还就一起家暴案件发出一份“人身保护令”,承办法官还依法向当地社区和公安机关送达裁定,及时遏制家庭暴力再次发生。
同时,海城市法院不断深化“12345+网格融合”,现已实现全体法官、法官助理入驻社会治理网格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