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宾满族自治县平顶山镇下青村村委会门口,一条写着“居民有事心不烦,评理说事敞开谈”的条幅分外醒目。“咱村的‘村民评理说事点’就设在这,年初设立时没想到能起这么大作用,现在村民遇事儿先往这跑。”该村党支部书记唐丽娟说。
“村民评理说事点”建设是今年全省明确要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记者近日在新宾县实地采访时了解到,评理说事点让群众敞开心扉说事、心悦诚服调事,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支撑。而这样的大好局面的开创离不开像唐丽娟这样既有党员的原则性又有女性柔情的评理说事员。
记者在下青村的“村民评理说事点”看到,该点设立了村法治领导小组,健全依法治村制度;悬挂标识牌,设立公示板标明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实行每日轮班制,至少保证有一名信息员或者是人民调解员在岗,设置记录台账登记每天的问题信息。
进屋不久,唐丽娟的手机微信就响了起来,原来是“村说事微信群”的信息。唐丽娟告诉记者,通过互联网就能更好地与百姓互通有无,第一时间了解村民所要反映的问题。除了在“线上”对村民提供服务,该村还在“线下”开辟了法律图书角,摆放与村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图书,更新法律漫画长廊保证法律宣传教育在群众当中的覆盖率,切实提高村民知法守法用法意识。唐丽娟还经常组织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向村民们发放服务卡,注明调解员联系方式,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3月,村民李某因为林地问题和村民陈某产生纠纷,李某认为父亲留下来的林地理应归自己所有,而陈某则认为这是村里划拨给自己的,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于是,李某来到了“村民评理说事点”找到评理说事员唐丽娟。唐丽娟现场走访取证后,让双方到评理室调解,通过唐丽娟不懈地释法明理,双方最终达成书面协议,一起纠纷顺利化解。
唐丽娟(左一)正在登记群众来访事由
唐丽娟在村里不仅是一名村干部,很多时候则更像是一部“万能机器”。她借助“一村一法律顾问”法律专业知识精通的优势,建立阻挡矛盾纠纷蔓延的“防火墙”;依托村级人民调解组织队伍、村贤社贤及德高望重人士贴近群众、百姓信服的优势,成为消除隔阂、化解矛盾的“灭火器”;充分发挥妇联干部“家事调解,情感至上”的优势,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润滑剂”;运用“调解通”掌上APP系统远程视频和语音输入功能,解答法律咨询、调解疑难纠纷、制作调解协议,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加速器”。“截至目前,新宾县已在48个行政村、8个社区建成‘村民评理说事点’,像唐丽娟这样的人都被选拔成为了评理说事员。村干部、村贤及德高望重的人更贴近群众,能灵活调解村民的纠纷,很受信赖。”新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程佩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