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重返英雄现场】八年了,普法路上还有他的“足迹” 追忆原凌海市司法局法宣科科长石宝森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锦州记者 王璐璐 | 发布时间: 2019-09-24 00:00

石宝森2

石宝森

  2011年3月31日,石宝森在撰写“六五”普法规划时,突发脑出血去世,享年58岁。

  8年了,曾经的同事还能清晰地记得与石宝森朝夕相处的日日夜夜。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头发花白、面带微笑的“老学究”,看到那个骑车数百里、走遍全市440个村镇搞普法宣传的“农村干部”,看到那个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老大哥”……

  “我和老石的关系就是工作上的同事、生活中的兄弟,8年了,老石的影子挥之不去,一直刻在我的脑海里,他为人憨厚,工作执着,生活质朴,他让凌海市司法局倍感光荣。”凌海市司法局政治处副主任李学与石宝森对桌3年,当记者让他再讲讲石宝森时,他连声叹气,连道可惜……

  “石宝森是大家公认的老实人,他虽然不善言辞,但是工作中是出了名的认真,在普法宣传工作岗位上干了近21年,从制作宣传板到走社区进学校、深入田间地头,老石干得充实,无怨无悔。”李学回忆道,石宝森跟他说过:“持平常心、做正直人,脚踏实地把自己的工作干好比什么都重要。”

  石宝森是个在工作中舍得劳神费心甘愿付出的人。为丰富普法宣传形式,增强宣传效果,上世纪80年代,他克服当时普法材料、经费和资源紧缺的困难,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亲自刻板印刷法律宣传资料,制作普法幻灯片,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落实普法宣传。为使“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他深入到凌海市各个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帮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定制度、搞策划。

  为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石宝森到各个申报的乡镇(街道)村里去实地查看,帮村里设立民主法治管理机制、写上报材料、做宣传板,后来索性吃住在村上,每天与村里打更的老人为伴。凌海市双羊镇南岗子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大家吃庆功饭时,却找不着石宝森了。

  从事法律宣传工作需要掌握更多专业的法律知识,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石宝森更清楚这一点。他凭着惊人的毅力,以自学的方式足足用了6年的时间修完了辽宁大学法学系全部课程,取得了法律大专文凭。每一部法律法规出台后,他都认真学习,为掌握基层的第一手材料,他放弃节假日,挤时间深入到凌海市各个乡镇、村做客观细致的走访调查,认真研究农村各种矛盾的解决办法,突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基层的民主法治建设落到实处。

  创办法治宣传栏,一办就是10个年头。采集法律条文、司法解释,收集法律故事,设计版面,并亲自书写绘制……石宝森做的宣传栏图文并茂、生动感人。至今,凌海市258个行政村还都悬挂着他一手设计制作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普法中心户工作制度》《法制宣传教育进万家》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板。

  普法检查还没搞完,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标准还要细化,有的学校的法治课还没讲,乡镇、村屯和社区的工作还得加强,普法工作得再鼓把劲……有同事曾发现石宝森连续6个休息日到单位加班,多年来,他为工作熬了多少个通宵,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谁也记不清。

  “老石日子过得艰苦,这些年来是他一个人扛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担。去世的时候,他还欠着6万余元的外债,遗产只是没有成稿的‘六五’普法规划……”

  看到记者翻看石宝森的照片出神时,李学眼角泛着泪水。

  “老石自己生活拮据,但不占公家一分钱的便宜,身体力行地为公家节约每一分钱。他去锦州开会或办事,都坐5元钱车票的公共汽车。出差坐了多少回车,费用有多少,老石也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从来没报销过一分车票钱。”李学告诉记者,虽然生活给石宝森出了很多难题,把许多包袱压在他的肩上,但他不给单位、同事找一点麻烦,“石宝森儿子结婚、孙子出生、岳父母去世,他都没有声张,都是自己悄悄地办,没收过一分钱。单位同事有红白事,他只帮忙,不吃饭、不随礼。”

  李学说,老石走后,都是他整理石宝森的生平、生前的事迹材料,这让他又重新认识了老石一次。每当想念石宝森时,他还会写小文章,来回忆他与老石大哥的点点滴滴:

  ——每每独自一人走在街上,总会感觉到石大哥就在我身边。他正用那粗粗的指头偷偷地捅在我的腰眼上,仰头冲我“呵……呵……”地笑着说:“李学呀!你多好啊,这么年轻,好好干啊,多干点活,争取有大的作为……”

  ——每每独自坐在办公室里,那个在我对面的办公桌上头发花白、戴着老式黄边老花镜、灯下伏案疾书的熟悉身影就会在脑海中出现;办公桌旁边,中午老石曾睡过的旧沙发上仿佛还是那个瘦弱的身体在上边翻来滚去,那是普法的重任压得他没了睡意……

  ——每每独自……

  怀着敬意和感动,记者读完了李学回忆石宝森的文章。

  李学在文章中写道,石宝森的离去就像诗人臧克家《有的人》诗中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