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重返英雄现场】破拆哑炮:两个半小时的生死考验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驻大连记者 王怀实 | 发布时间: 2019-09-16 08:59

  7月18日,大连北站附近的一处居民区里,人来人往一片祥和景象。没人会想到,一个月前的一个晚上,大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副大队长张吉林却在这里经历了两个半小时的生死考验。

走向排爆现场

走向排爆现场

  居民区里现哑炮,拆不拆?

  6月14日17时许,大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接到警情:甘井子区南关岭街道幸福居小区发现疑似爆炸物,大队立即组织警力赶往事发地点。

  事发地是块居民楼和道路间的三角地,在一块埋在地下不知多深的巨石上,直径4公分的小孔里伸出一小节塑料管。主排爆手张吉林一眼认出,那是导爆管!经过现场研判,可以确定,这是施工放炮留下的未响的哑炮。巨石上钻有深孔,里面应埋藏有炸药和雷管,上面用泥土夯实。

  怎么办?

  现场引爆?不行。居民楼就在5米远的地方,旁边的街道上人来车往,如果巨石崩碎,后果不堪设想。

  将巨石从地下取出运走?也不行。雷管的敏感度极高,挪动巨石很容易触发雷管爆炸。

  现场破拆?太危险!这个哑炮结构完整,曾经爆破过一次,当初为什么没响,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会触发爆炸,谁也不知道。

一手持手电,一手拆哑炮

一手持手电,一手拆哑炮

  脱掉排爆服“轻装上阵”

  最后,现场民警毅然选择了冒险破拆。18时许,张吉林穿上排爆服进入排爆现场。

  由于炮眼仅仅直径4公分,在处理填充物时异常困难,只能使用特制探针一点点将填充物捣松后取出。使用特制探针,是为了避免发生静电火花。在这个过程中,最危险的是谁也不知道雷管埋在多深的位置,一旦探针触及雷管,很容易引发爆炸。主排爆手只能凭借经验,试探着慢慢操作。

  盛夏时节,35公斤重的排爆服穿在身上,又重又不透气。操作十几分钟后,张吉林已是满身大汗,排爆服厚重的钢板卡在下巴处,更使他无法低头作业,而炮眼里的填充物只是捣松了薄薄一层。看看警戒线外的群众和几米外的居民楼,听着电台里一次次的警情通报,张吉林没有犹豫,脱掉排爆服“轻装上阵”,蹲在哑炮旁作业。

  几百次敲击死神大门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张吉林不得不一手持手电,一手持探针作业,这增加了拆除哑炮的难度。很快,他又遇到另一个难题。由于巨石埋在地下的角度所致,炮眼几乎是垂直地面的,探针捣松的填充物无法取出。现场考虑了好多个方案,都没办法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炮眼实在是太小了。最后,只得用铁丝制作了一个简易工具,慢慢把填充物挖出来。可是,这个简易工具不同于专业探针,如果与炸药接触,可能会因摩擦而产生火花,这大大增加了作业的危险性。

  没别的办法,只能慢点、再慢点,小心、再小心。张吉林凭借着主排爆手的经验和胆大心细手稳的过硬素质,坚持作业。左手拿着手电,右手持探针一下下地捣松填充物,再换简易工具一点点地从炮眼里将填充物抠出来。每一下捣松和挖抠的动作,都像是在敲死神的大门。一下、两下……十下……二十下……一百下……两百下……在没有排爆服保护的情况下,张吉林只身在哑炮旁坚持作业两个多小时,将炮眼挖深50公分,终于清理掉压实的填充物,挖到了炸药部分,那是灰色的硝铵炸药。

  接下来怎么办?张吉林知道,必须拔掉导爆管,才能接近排爆成功。可是,导爆管与雷管相连,雷管上面还填充了一部分炸药,不把炸药挖出一部分,硬拔导爆管还是很危险。没别的办法,他继续使用探针和简易工具进行捣松和抠挖作业,又挖深了10公分,从炮眼里清理出硝铵炸药200多克。要知道,一颗制式手雷所含炸药量也仅有五六十克。

  终于,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冒死作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拔除导爆管!警戒圈再次外移,所有人屏气注视,哑炮旁的张吉林稳稳地将导爆管拔出后,在夜幕中向身后打出了胜利的手势,引信拆除成功!

  致敬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现场的民警没有欢呼,因为危险还没有完全排除。为了避免挖掘运输巨石的过程中发生摩擦引起爆炸,现场采用了水浸法使炸药失效。21时30分,属地公安分局协调一辆铲车将巨石铲送到翻斗车上拉走做销毁处理,一场历时5个小时的排爆工作才彻底完成。

  事后,从炮眼装药量判断,哑炮大概装药两公斤,现场一旦引爆,会在方圆100米距离内造成巨大杀伤。

  重返英雄现场,致敬排爆英雄直面死神的大无畏精神。请记住这个名字——大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安检排爆大队副大队长张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