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在经济发展和平安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大连政法人的拱卫与担当:捧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大连经验”在全国推广。大连人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的转变,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2012年,在大连国际徒步大会上,民警在开展安保工作
“第一”“最早”见证前进步伐
1945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城市人民公安机关——大连市警察总局正式宣告成立。党领导下的最早实行警衔制的城市、最早开展消防干部业务培训工作的城市公安机关、全国公安交警系统最早的先进技术施划标线、最早的方向性可变车道……一个个“公安之最”见证着大连公安光辉而璀璨的前进步伐。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人民检察制度的崭新篇章。1950年10月,旅大人民检察署成立,同年12月,改称旅大市人民检察署,并组建了检察委员会议。1954年12月,旅大市人民检察署改称为旅大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改称为检察委员会。
1978年8月1日,旅大市人民检察院重新建立。1981年3月,旅大市人民检察院改称大连市人民检察院。这里诞生了全国检察机关第一个检察技术处、第一个经济侦查处、第一个民事检察处和行政检察处、第一个集“十佳检察官”和“十佳基层检察院”于一身的双“十佳”检察院——沙河口区人民检察院,大连市检察院成为全国检察系统最早开展正规化建设的市分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连市两级法院把改判平反“三案”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依法重新审理,实事求是地予以改判平反,落实党的政策。
随着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经济领域内的犯罪明显增多。1982年,两级法院认真贯彻“经打”方针,严打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1983年、1996年、2001年,两级法院先后投入全国性严打斗争,依法判处了一大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分子。2003年,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审理全国首例证券破产案,2006年,审理全国首例破产重整案件,为全国同类型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新模式,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和表奖。2018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部署了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连市两级法院把专项斗争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治站位,精心谋划、快速行动、强化措施,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努力促进社会风险防控,与公安、检察等部门协同配合深挖彻查“保护伞”,坚持严把证据关、事实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确保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
从单打独斗到合成作战
记者一进入大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批世界最顶级的“高精尖”仪器设备便映入眼帘。痕迹物证、DNA等专业实验室均属国内一流。刑侦支队民警介绍,不用惊叹于好莱坞大片中的刑事侦查设备,在大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这些装备一一在列。提起这些,公安老英雄毛子圣更是感触良多。
毛子圣1980年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1985年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1948年参加公安工作的毛子圣一直奋战在当时的金县公安局,1986年来到大连市公安局刑警大队,1989年离休。这位被省公安厅授予“刑事侦查英雄”称号的“滨城神探”告诉记者,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破案条件艰苦,没有通信工具,更别提什么交通工具了。
当年毛子圣破案全靠两条腿、一双眼。那时没有监控设备,毛子圣一年365天,每天都巡逻至凌晨,时间一长,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夜猫子”。
“如今民警全套的装备配备以及各种技术都现代化了,这些都是国家富强所带来的重大变化。”毛子圣感慨道。
去年2月23日,大连市某小区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大连警方运用合成作战模式,不到4个小时便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而这只是多警种合成作战破获案件的一个缩影。
平安新实践带来新体验
大连市中山区老虎滩街道中兴社区“合和大院”是一处开放式普通住宅区,楼院前停车位整齐,公益岗亭、综治服务站、监控设备等小区安全防范到位。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片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散楼也曾经是汽车乱停、满院种菜的弃管地带。带来这种翻天覆地变化的就是王秋萍带领的“十三姐妹”平安志愿者们。
如今,大连市注册平安志愿者人数超过26万人,为平安大连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平安大连”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大连,以不断完善的实践、创新社会治理的“大连经验”走出一条以平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平安路”。
大连市在2013年捧得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2015年9月成功承办“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大连经验”在全国推广。2017年9月,在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上,大连再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并蝉联综治工作最高奖“长安杯”。
说起“雪亮工程”,大连市甘井子区泡崖街道康馨社区居民刘桂芝连连称赞:“我们这里是老小区,也是发生盗窃的重灾区,夏天晚上开窗睡觉简直是种奢望,而这些都成为过去了。”刘桂芝抬头指着社区内路灯杆上安装的监控探头告诉记者,它们24小时“不眨眼”地给大家保平安。自“雪亮工程”在泡崖街道全面铺开,仅一年多时间,辖区内就增设了226个高清摄像头,全部接入大连市综治中心。这些架在高空的“天眼”为老百姓编织了一张安全网。
这是大连市委政法委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提升标准,丰富载体,培育品牌,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平安的新产品。
大普法格局变“独唱”为“合唱”
自1986年以来,大连市普法工作重点逐渐从单纯地“扫盲”,变成了深入理解、形成氛围。大连市司法局不断健全普法机制,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变普法主管部门“独唱”为各部门“大合唱”,形成大普法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连市司法局积极健全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不断提升法律援助保障能力,共办理涉军、涉侨以及涉未成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儿童、农民工等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案件3万余件,受援人3万余人次,解答咨询5万余人次。大连市司法局法律援助管理处获司法部第五届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大连市法律援助中心获首届“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贡献奖”“辽宁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等国家、省、市先进荣誉。
近3年来,人民调解在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连市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经验和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和省、市领导的肯定,普兰店市司法局被评为“全国县级模范司法局”。
2018年10月24日,全省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推进工作会议在大连召开,大连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后记
碧浪千堆雪,青山衔远帆。大连市政法机关走过了创立探索、曲折中断、恢复重建、走向辉煌的不平凡岁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锐意进取的大连政法人意气风发,与城市发展、与百姓福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新一代大连政法人将继往开来、忠诚履职、扎实工作,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两先区”建设作出贡献,谱写出大连政法事业更加壮丽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