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普法发源地,本溪的法治实践备受瞩目。10月3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安中国2025——全民普法40周年”大型融媒体行动走进本溪。长达8小时的移动直播,让全国观众跟随镜头一同追溯了从“一五”到“八五”的本溪普法足迹,细腻呈现了本溪法治建设成就及基层法治工作者的动人故事,也为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在全民普法40周年、“八五”普法规划收官之际,记者以笔为引,带你重走本溪普法40年华彩之路。

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连日来,本溪市开展了系列普法宣传活动。
印迹·法治征程的时光坐标
1981年,本溪市委作出在全市公民中开展“八法一条例”(八法: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婚姻法、继承法、合同法等;一条例: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宣传教育的决定。
1984年6月,中宣部和司法部在本溪召开“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现场会”,全面总结推广了本溪普法教育经验和做法,从此,本溪普法教育的星火在全国各地点燃。
1986年,本溪最早提出并实施依法治市,再一次引起全国的高度关注,并得到及时总结和推广。本溪被称为“全国普法依法治市发源地”。
2015年初,本溪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落实〈中共本溪市委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本溪的实施意见〉的责任分工方案》,本溪市公安局、市司法局等60多个单位和部门根据不同节点制作普法节目。
2018年初,本溪建立“全国普法依法治市发源地史料展示馆”。
2020年11月,“全国普法依法治市发源地史料展示馆”被全国普法办授予“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从“三五”开始到“六五”结束的20年里,本溪市连续获得“三五”“四五”“五五”“六五”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实现“四连冠”,为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耕·法治实践的多元绽放
普法发源地的历史回响
“全国普法依法治市发源地史料展示馆”,是回溯新中国普法教育的必打卡地,也是探寻本溪作为“全国普法发源地”华彩之路的起点。
在位于本溪市司法局办公楼5楼的展示馆内,陈列着1981年以来珍贵的历史照片、普法手册、老报纸等,生动再现了本溪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五”普法教育的历史场景。馆内的“法治传承墙”上镌刻着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普法的各个关键节点,40年间,法治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培育出“全民尊法、全民守法”的参天大树。
智慧法治的生动实践
本溪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构建“四区五中心”智慧戒毒体系,通过应急指挥中心与AI心理危机识别系统实现戒毒人员动态精准管控,自主研发的智能平台让执法业务全流程智能化办理。
在桓仁满族自治县,桓仁县公安局旅游景区女子警察大队作为“移动普法站”,为路过的游客答疑解惑、提供法律服务,“映山红”普法志愿服务队410名队员则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点单式”普法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群众身边。
法治实践的多元表达
在办理本溪湖工业遗产群公益诉讼案的过程中,检察官们通过“检察建议+公开听证”等多种手段,推动第三洗煤楼修缮保护,既守护城市工业记忆,又形成可复制的文物法治保护样本。
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中心学校创新“模拟法庭+法治版画”的普法课堂,学生亲手刻制《宪法在我心》版画作品,在游园互动中增强法治意识,同时,“五法同行”青少年法治教育模式助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深入未成年人群体。
营商环境的法治支撑
本溪市公安局构建民意感知中心和“7110便企热线”闭环机制,解决企业诉求,不断提升企业满意度,精心打造护企安企便企“金字招牌”。
依托本溪市政务服务中心建立“7110”专窗,设立“967110”热线电话,24小时听取企业诉求,全面搭建警企沟通交流、公安主动服务、诉求快速响应、案件公正办理的“直通车”。
根脉·法治沃土的群众滋养
一个城市 一个人群
在本溪市,共有“法律明白人”3138名,平均每个村和社区至少有5名。
作为一名“法律明白人”,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法润民心的效果,这是本溪市南芬区南芬街道郭家社区党委书记李媛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她将法治元素注入社区休闲广场,修缮了普法知识宣传栏,将其打造成为融法治和倡廉元素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她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特色学校”等法治文化阵地作用,及时回应居民的法治需求,促进了普法由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
多年来,本溪市扎实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力求做到让“法律明白人”真明白。
“这次培训内容丰富,让我实实在在地学到了东西、学进了心里。”在本溪市2024年第一批非“两委”成员“法律明白人”培训班上,来自本溪满族自治县小市镇上堡村的“法律明白人”孔丽婷说。
截至目前,全市“法律明白人”直接参与矛盾纠纷调解1.2万余件,调解成功率99%,“法律明白人”已然成为本溪普法宣传、矛盾化解的重要力量。
一个村庄 一段故事
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桓仁县湾湾川村依托“村民评理说事点”为百姓提供诉求平台,让老百姓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心事摆在桌面上,方便百姓“开门说事、评理调事、便民答事”,真正让“村民评理说事点”成为百姓说事的畅通口。
湾湾川村三组村民隋某终日酗酒、不干农活,酒后经常辱骂妻子及儿子儿媳,其妻纪某找到村里的“村民评理说事点”诉说家里的难处,“这么多年了,我真受够他了!”
村“两委”把双方找到一起面对面调解。纪某要求隋某写保证书,如不改正,她就会搬离这个家。当着村“两委”的面,隋某一笔一画写下了保证书,自那以后,隋某改掉了恶习,家庭恢复和睦。
湾湾川村妇女主任柏景芳今年55岁,从事调解工作17年,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她坚持做到“三讲”——讲亲情、讲友谊、讲乡情,赢得村民信服。她说:“只要对村民们有耐心、有信心,就没有调解不好的矛盾纠纷。”
湾湾川村发挥村调解员、乡贤人士作用,定期入户走访,收集社情民意。将村民反映的问题分类记录后,村“两委”班子成员决不拖拉推卸,也决不“看人下菜碟”,而是在熟知矛盾纠纷属性和产生原因后,将矛盾纠纷逐一解决,营造出和睦踏实的乡村民风。
奔涌·法治血脉的时代续章
在40年普法进程中,本溪市从未停止过前行的脚步,步伐踏实有力。
“八五”普法期间,本溪市扎实开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三年行动,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创新推行“菜单式”“订单式”精准普法模式,实现法治宣传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深刻转变。
同时,本溪市加大新媒体普法力度,拍摄普法微短剧、短视频、广播剧等,通过“本溪普法”抖音号、视频号、公众号打造“本溪普法”新媒体普法矩阵,实现法治理论课堂从“纸面”走向“云端”,打通法律知识和理论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连日来,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正式施行,本溪市从市委中心组到基层社区,从机关单位到校园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学习宣传活动,再次掀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新热潮。
本溪推动了普法,普法也反哺了本溪。从“一五”普法到“八五”收官,40年间,法治精神已深深渗入本溪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