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红山文化所在地辽宁朝阳,五千多年前的碳化粟粒见证了北方旱作农业的悠久历史。如今,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立足全省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以质量认证为抓手,推动有机产品认证创新实践,将“小杂粮”做成“大产业”,让田野里的金黄谷穗成为乡村振兴的“金色希望”。
有机杂粮进入发展快车道
播下“有机种”
建平县朱碌科镇的万亩谷田里,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延续着红山粟文化的血脉传承。当地依托独特的气候条件——年均日照2800小时、昼夜温差15℃以上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建平小米、红小豆等优质杂粮品种。
近年来,当地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将有机认证作为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抓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
2002年,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推动下,朝阳市第一张有机产品认证证书落户建平县,标志着当地有机农业迈出关键一步。截至2025年8月,朝阳市拥有有机产品认证获证组织63家,认证证书137张。2021年至2025年期间,获证组织数量增长90.9%,认证证书数量增长110.8%,进入有机认证高速发展期。通过严格执行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建立全过程可追溯体系,朝阳杂粮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质量管控,有效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育强“产业链”
省市场监管局坚持“品牌引领市场、市场带动龙头、龙头辐射基地、基地联结农户”的发展思路,通过认证服务创新,助力构建有机杂粮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省局组织辽宁方园有机食品认证有限公司等认证机构,对获证组织实施生产季全覆盖现场检查、有效跟踪和不通知抽查,确保认证持续有效。
在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认证保障下,怀志杂粮、泰然科技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有机产业链。2024年,朝阳市杂粮种植面积达105.4万亩,占全省79%;总产量34万吨,占全省80.1%。其中,通过有机认证的种植面积达2.8万公顷,产量近12万吨,占全市杂粮产量近三分之一。认证机构已发放相关有机证书40余张,覆盖种植面积近万公顷,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叫响“金品牌”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增强,对安全、优质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有机杂粮迎来广阔市场空间。朝阳有机小米、红小豆等产品凭借过硬品质,不仅在国内高端超市、社区团购等渠道复购率不断提升,更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得益于“三条高铁、三条高速、一条航线”的立体交通网络,地产有机杂粮可在72小时内直达欧洲市场。
龙头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突破,曾创下6小时售出50吨有机小米的纪录。多款有机产品出口海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机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优质农产品供给,更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建平县副县长王继伟表示,推进杂粮产品有机认证,让“土疙瘩里长出了金元宝”,助力县域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如今,朝阳正以有机认证为支点,撬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从五千年前的碳化粟粒到今日的有机金穗,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让“金色希望”在广袤田野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