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治的长河奔涌向前,正是因为无数摆渡者以初心为桨,在时光深处刻下永不褪色的印记。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本报将笔端对准全省政法系统5位“特殊的园丁”:他们是法治星辰的点亮人,更是年轻干警心中的引路“灯塔”——从案卷堆里的逐字批注到庭上庭下的言传身教,从基层调解的耐心指导到应急处突的临阵点拨,他们以“传帮带”为纽带,用一个个批注、一次次谈心、一场场实战,让法治信仰在接力中传承,让正义火种在坚守中燎原,请听来自政法师者的声音。
吕晋锋(右)指导当事人填写法律文书
为师者说
在关键时刻扶一把
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吕晋锋
我作为“全国模范法官”滕启刚先进事迹宣传团成员之一,一路走来,深深地感受到传承的意义,我要像师父滕启刚一样将自己的审判调解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法官,让滕启刚精神能够一代又一代在千山区法院传承下去。
2023年2月,我到行政审判庭任庭长,那是我法官生涯的第13个年头,历经多个部门的淬炼,我逐渐褪去青涩。当时的行政庭人员是新配置的,法官都是新入额的。记得有一次案件合议,年轻法官吴怡恬突然和我说:“庭长,您能教教我怎么和当事人打交道吗?我看您接待当事人总能让当事人乐呵呵地走,我就不行……”我耐心地向她讲述了师父滕启刚当年带着我到老百姓家唠家常的故事。工作中,每当我接待当事人的时候,就叫吴怡恬在旁观察、学习。
在吴怡恬处理一起行政处罚类案件时,当事人一进门就情绪激动,反复强调自己“不服处罚”。我边听边观察,并且捕捉到他话里反复提到的“没有一视同仁”——这正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我告诉吴怡恬不要打断当事人的倾诉,并重点回应他最在意的“处罚依据是否合理”,用他能听懂的话解释法条,再聊后续整改的具体办法。两个小时后,当事人起身写了一份撤诉申请书,并对我们表达感谢,吴怡恬转头看向我,眼睛亮晶晶的:“庭长,谢谢你呀!我也能做通工作让当事人息诉了!”
看着她激动得微红的脸颊,我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意:原来所谓经验传承,不是手把手教步骤,而是在关键时刻扶一把。
寸草心言
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吴怡恬:我入额后就来到了行政庭,当时我对许多业务还不是很熟练,时任行政庭庭长的吕晋锋细心地带我拆解复杂案件、梳理审判逻辑,他让我明白,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工作者,既需要专业精进,更需要一份坚守公正的初心。
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云琪:我记得每周的院长接待日,吕晋锋副院长带着我一件一件地接待,他在和群众的沟通过程中,会耐心倾听群众诉求,我切身感受到了一个资深干警对待人民群众像家人一般的工作作风。
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法官助理李一:记得我来到行政庭的第一天,时任行政庭庭长的吕晋锋笑着跟我说“有什么不懂的就多问,我们一起学习”。现在我也能在处理案件时提出自己的思路了,真多亏他当初手把手教我、带我。
张彪(右二)向年轻的人民调解员讲述工作心得
为师者说
退休了,传承不能断
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三级调研员、现任“张彪法律服务团队”负责人张彪
退休之后,我反而更忙了。如今我最牵挂的是怎样让更多年轻人学会调解、愿做调解、做好调解。
1984年,我从部队退伍,走进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司法局,从此再没离开过人民调解一线。这些年来,我总结出“调解十步工作法”,也逐渐明白,调解不只是“说和”,更是一门法、理、情交融的艺术。现在我退休了,但经验和方法的传承不能断。
我带年轻人的方式很实在,就是“手把手”地教。每一起纠纷怎么介入、如何谈话、怎样找准症结,我都毫无保留。我带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坐在老百姓的炕头,让他们看到群众真实的生活、听懂他们真正的诉求。我常对他们说:“穿什么衣服、什么时候大声、什么时候轻声,都不是死道理,要看人、看事、看火候。”
我很欣慰地看到,“张彪调解工作模式”如今已在全县、全市甚至全省推广。我们组建起了两千多人的法律服务团队,建起了上百个调解站。我不再是一个人在忙,而是成千的“张彪”在群众身边。这是我退休之后最踏实的事——事业有了接班人,老百姓有地方说理、有人帮助。
我带过的很多年轻人已经能独当一面。他们中有司法所所长、律师,也有村(社区)的“法律明白人”。每次看到他们成功化解纠纷、为群众挽回损失,我都觉得,这一切辛苦都值。
张彪可以退休,但为民服务的初心永远不会退休。只要还有人需要,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陪着我的团队,陪着信任我们的人们。
寸草心言
阜新县司法局阜新司法所所长王洪坤:干人民调解工作,不能和稀泥、光说好话,而是一要会说,二要懂法,三要有耐心和爱心,这是张彪教给我的,也是我在基层调解中一直践行的。
阜新县司法局平安地司法所所长史艳良:“既要有法律的尺度,又要有人性的温度。”这是张彪的工作准则,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我想像他一样,为老百姓做点事儿。
阜新县司法局副局长马明:我和彪哥一起工作多年,他对待群众的热情、耐心和用心用力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总结的调解工作法,是我们基层工作者调解的法宝。
陈帅(左)带队检查锦凌水库安全防范情况
为师者说
“桃李”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陈帅
在公安队伍里,“传帮带”的生命力扎根于守护平安的实战一线,它如同一条贯穿岁月的精神纽带,将老警的藏蓝岁月与新警的青春热血紧紧相连。
我任锦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大队大队长时,一次实弹射击训练让我刻骨铭心。警校毕业不久的小刘因操作不当险些误伤自己,那一瞬间,我心中猛地一震:组织将最优秀的民警交到我手上,父母把唯一的孩子托付给公安队伍,我肩上扛的不只是训练任务,更是沉甸甸的生命之责。从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必须让每一名队员都熟练掌握武器装备,把风险降到最低。我从理论讲解入手,细致拆解枪支构造,带领队员反复进行实地战术演练,每一次实弹射击都严格把关,将自己在部队与公安系统积累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手把手纠正动作偏差,只为让安全与精准刻进每个人的肌肉记忆。
这份严苛很快有了回响,特警突击大队连续三年在全国、全省比武竞赛中名列前茅。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我逐渐读懂了公安队伍中“传承”的深意——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技能的接续、使命的交接。
在突击大队的岁月,最让我难忘的不是惊心动魄的任务现场,而是能放心把后背交给队员的默契与信任。刚上任时,我曾因如何凝聚团队而迷茫——特警执行的任务从无孤军奋战,团队精神是制胜关键。于是,我借鉴部队传统,定下两条铁规:饭前必须集合整队进入餐厅,起床后必须将被子叠成“豆腐块”。这看似简单的习惯,我们一坚持就是十年。
“桃李”芬芳对我来说早已超过了师生情谊,它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场关于使命、传承与信任的绵长回响。
寸草心言
锦州市公安局政治安全保卫支队办公室负责人王江斌:陈帅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特别是在综合办公室工作时,无论是文件的一个标点、会议的一次筹备,还是群众的一句诉求,他皆以极致严谨的态度对待,让我们明白,卓越成于细节的坚守。
锦州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队特警突击大队大队长孙建功:我曾是陈帅的队员,突击大队副大队长、教导员,现在干着陈帅曾经干的事情,传承着他的忠诚信念、担当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战斗作风。
锦州市公安局政治安全保卫支队民警金楠:我曾是支队最年轻的民警,几年的工作时间里,陈帅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人民警察,要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每一次接处警任务、每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为民服务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发光发热。
刘一林在普法课堂上
为师者说
最好的回报是孩子们的成长
沈阳市皇姑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检察官刘一林
未检工作相比其他检察工作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司法办案和诉讼监督外,要做好帮扶教育、预防犯罪等社会性工作,检察力量在这里不仅仅是严惩,更是教育、感化、挽救,因此未检检察官是一群“闲不住”的人,用满满的热情和爱心帮助孩子们撑起法治蓝天。
“我爷爷重病在床,我想我以后要是当上医生,就可以帮更多家庭治病,让他们不会有我家的烦恼。”我还记得小金(化名)的“医生梦”。小金的父母无稳定工作,家中老人重病在床,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拥有上网课所需的必要电子设备,小金一时糊涂进行了盗窃。他因缺乏法律意识一时失足,应该给他一次重拾梦想的机会。
我们对他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并开展相关帮教工作。案结后我们将犯罪记录封存通知书送达公安机关,保护了孩子的受教育权,同时组建帮教小组制定详细的帮教计划,联系妇联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并联络辖区关工委利用“五老”志愿者资源,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回归学校,帮助孩子重新启航。
经常有同事问:“做了不起诉处理,你们怎么保证孩子不再犯错?”这时候我总会翻出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迹写的纯真话语,如“你们对我这么好,我还有什么理由去犯罪呢?”现在小金已考上了大学,如愿学医,开启了他新的人生。
帮扶工作是一个“同心圆”,需要我们和涉案未成年人及家长的双向奔赴,需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妇联、社区等部门的携手努力,这些细小的努力会化作种种感动,有时是一封千里之外的感谢信,有时是一份滚烫的录取通知书,有时是一面饱含感谢的锦旗,但最让我们开心的就是看到孩子们重新开始正常生活,这就是我们收到的最好反馈。
照我新生
被帮教者小任(化名)写的一封信:刘检察官好!这是我们约好的第六封信,我现在听你们的话,已经不和那些社会上的朋友来往了,也开始好好学习了,家里人都觉得我变好了,我会以此事为鉴做一名合法公民,等我下次再给你们接着写信。
被害人小白(化名)的心声:案件发生后,是您第一时间安排心理医生对我进行心理疏导,为我驱散内心阴霾。您还帮助我申请了国家司法救助金,为我解决异地上学的问题,助我实现与妈妈的团圆。
被帮教者小康(化名)在电话中说:看到我的那份技能荣誉证书没?我以前怕不能念书,还很怕你们,但是你们一直帮助我,让我能完成学业。现在我也当上护士了,还得了奖,我就想和你们说一声:“谢谢!”
李春和(左二)在指导驻村民辅警、平安志愿者开展巡逻工作
为师者说
“传帮带”在于实战化传承
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大沟派出所民警、二级高级警长李春和
公安战线上需要“师道”传承,培养新生力量,让新同志少走弯路,不走弯路。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新警必须快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学员到战士的转变。我严格按照苏家屯分局的系统化“师徒结对”机制,以实践为要,让新入职民警在实干中淬炼真本领。我们的“传帮带”绝非纸上谈兵,其核心在于实战化传承。作为农村社区民警,我以跟班作业的方式贴身教学,带领新警开展值班备勤、接处警、巡逻盘查、案件办理等每一项日常勤务。通过现场讲解、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将书本上的条文转化为鲜活的工作方法。“如何处理纠纷、如何调查取证、如何与群众沟通”的知识技巧,在一次次实践中手把手传递。
每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或处理完一个典型案件,都要总结成功经验、剖析问题不足,引导新警养成严谨、细致、善于思考的工作习惯。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以师父的敬业精神、担当意识、为民情怀帮助新警消除初入警营的迷茫与压力,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徒弟尊重师父的教导与付出,师父信任徒弟的潜力与成长,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纽带,形成了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强大合力,让引路人的薪火永放光芒。
寸草心言
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大沟派出所户籍民警郭硕:师父李春和让我牢记“群众事无小事”,从警十多年来,我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工作方法,更多的是一种融入血液的职业精神。
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大沟派出所民警孙鹏飞:还记得初入警营时,面对复杂多变的警情、严格规范的执法流程以及形形色色的当事人,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师父李春和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每一个执法环节的要点和注意事项。面对突发警情时,他更是以身作则,为我树立了榜样。
沈阳市公安局苏家屯分局巡警大队民警刘佳为:记得有次接警,一对邻居因为种花挡停车吵了起来,我觉得应该让村里调解,师父李春和却拉着我去了现场。回所的路上他跟我说:“老百姓找咱,不是看这事归谁管,是觉得咱能帮上忙。咱多做一点,群众心里就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