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阿姨,我们正在搞一个超级划算的‘免费领礼品’活动,只要简单登记一下个人信息,再做个人脸识别,就能免费拿到实用的家居用品哦!”这样的活动能参加吗?“不能!”“这是盗取我们的个人信息。”近日,沈阳市沈河区五里河街道药大社区活动中心座无虚席,辽宁法治报公益普法团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防骗课”,大爷大妈们纷纷举手回答。
活动中,本报公益普法团成员、辽宁观策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宏源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和互动问答的形式,向社区居民揭示了针对老年人和青少年的典型诈骗手法,并提供了实用的防范建议。
李宏源重点剖析了四类高发诈骗案例。针对老年群体,详细讲解了以“免费福利”为名窃取个人信息和通过“养生讲座”兜售伪劣保健品两类骗局。其中,白老太因贪图小利泄露个人信息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的案例,让在场听众深受触动。“原来领几个免费鸡蛋就可能被骗走养老钱啊!”65岁的张阿姨听完“免费福利窃取信息案”后恍然大悟。李宏源提醒在场的居民:“个人信息是护身符,务必警惕任何索要生物识别信息的‘免费’活动。”
针对青少年群体,李宏源揭示了“免费游戏皮肤”远程控制手机和“明星粉丝群”恐吓转账两类新型骗局。通过初中生王小乐因领取游戏皮肤导致家长银行卡被盗刷的案例,提醒家长需加强电子设备管理,为金融类App设置指纹、人脸双重验证。
“李律师讲得通俗易懂,连我家上五年级的孩子都能听懂。”社区居民刘先生称赞道。活动结束后,仍有不少居民围着李宏源咨询。“这样的普法活动应该多办,我们老百姓太需要了!”大家纷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