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市于洪区,一场场基层矛盾调解的生动实践,正书写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答卷。这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联动,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而迎宾路街道和谐社区的故事,尤为鲜活。
和谐社区辖区内人口结构多元、利益诉求相对复杂,社区党总支书记刘倩说:“居民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所以我们推行‘法治护航+心理疏导+居民自治’的多调联动工作体系,就是要把事儿办进居民心里。”
“银龄志愿者”对矛盾双方进行调解
“律师团”巧化装修风波
居民赵先生家装修的“漏水小插曲”一度让他与楼下葛先生一家的邻里关系变得紧张,如今漏水痕迹已经修复,大家却仍对调解过程印象深刻。
刘倩为记者讲述了调解经过——“接到葛先生反映的情况后,我邀请了物业人员及社区网格员一起到实地查看,又邀请了律师加入社区调解团,一起对双方进行调解。法律条文一条条讲,权责清晰了,再劝‘远亲不如近邻’,双方气就顺了。”
最终,赵先生承担防水修复,赔偿3000元装修材料费。
握手言和时,葛先生感慨:“律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出力,这事儿解决得透亮。”
咨询师抚平家庭褶皱
走进和谐社区心理咨询室,每周固定坐班的心理咨询师周丽娟正整理台账。“家庭矛盾多是情绪上头,得先共情,再疏导。” 她说道。
社区网格员葛珊彤带记者回忆那次“紧急调解”:居民厉大叔家的争吵声揪紧人心。“敲开门,大叔阿姨脸通红,情绪激动。”社区迅速约双方到心理咨询室,周丽娟轻声细语,从生活细节聊到情绪管理。“阿姨哭了,说不是真想吵架,就是心里憋闷。”
一番疏导后,两人承诺“管好情绪,好好说话”,这场家庭风波在心理服务机构介入下,化为理解的涟漪。
“银龄志愿者”巧解邻里心结
在和谐社区活动中心,银龄志愿服务队队长张淑华阿姨正翻看着调解记录。“邻里间的事儿,就怕各说各理,咱们得用老交情搭起沟通的桥。”她笑着说道。
随后,张阿姨向记者讲述了不久前发生的那起“空调外机风波”:那天,万阿姨和许大姐的争执声在楼道里回荡。许大姐拿着破损的院门照片,气得手都抖了,万阿姨也红着脸辩解不是故意的。
银龄志愿服务队的老人们听说后,立马凑到一块儿,拉着两位大姐坐下唠嗑。老人们从年轻时互帮互助的事儿说起,慢慢降下了双方的火气。最后,万阿姨红着脸向许大姐道了歉,还主动承担了院门的维修费用,这场邻里纠纷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