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社

新顺的幸福密码:心顺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记者 任晓霞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5-07-21 09:20

  开栏语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今年,全省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聚焦强化党建引领,以赋能减负为抓手,着力构建更优治理服务体系,全力打造组织有力、治理有效、服务有质、邻里有爱、平安有序的“幸福新社区”。

  这既是民生所盼,更是使命所在。从政策落地到服务升温,从矛盾化解到邻里相融,每一步探索都关乎群众获得感。即日起,本报开设“踏访幸福新社区”专栏,聚焦各地鲜活实践,挖掘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智慧,分享让社区更温暖、生活更美好的生动经验,与读者一同见证基层治理的温度与力度。

微信图片_20250718153256新

抚顺新顺社区开展青少年非遗剪纸传承活动

  点睛

  在老旧小区的斑驳红墙间,抚顺市新抚区新抚街道新顺社区以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扎扎实实地改变着居民的居住体验。

  社区以组织力为根基,变“有形覆盖”为“有效引领”,让好政策落地为居民可感可信的日常行动。

  社区以居民为中心,“党员代办站”始于服务、成于凝聚,激发80%居民参与、500余名志愿者奉献,推动治理从“为民服务”向“由民共治”跃升,生动践行共建共治共享。

  社区以可持续为保障,依靠双线响应、积分激励等长效机制,将瞬间感动固化为持久行动,确保治理生态良性循环。

  7月16日一早,70岁的关发满夹着卷了边的厚厚记事本,拎着前一晚为居民放映红色电影用的线盘走出单元门。他脚步轻快地走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那里,30多位“银发代办员”正等着分配当天的任务。

  这个建于1983年的老旧社区,如今每个清晨都这样醒在忙碌又鲜活的声响里。

  作为抚顺市典型的开放式老旧小区,新顺社区曾被难题缠绕:90%楼宇无物业,63.8%居民是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群体占比近两成。

  而现在,“党员代办站”如温暖的光,照亮居民生活点滴;非遗文化绽放活力,为残疾人铺就就业之路;居民议事亭里,众人共商共议,绽放出幸福之花。新顺社区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打开基层治理的幸福密码,让老旧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他们“笑语盈门”

  阳光斜斜地切进30号楼的走廊,105岁的徐文达老人拿起电话对网格员说:“小冯啊,我家的电子打火炉打不着了。”话音刚落,网格员的声音就从另一端传来:“徐大爷,我马上就让代办站的苑叔给您去修。”

  这样的对话,在之前还难以想象。

  “那时候楼道里堆着破烂,下雨就漏水。”106岁马大爷指着楼下崭新的凉亭,“你看现在,地面平了,灯也亮了,社区10多年给我过生日,开心。”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在社区档案室,记者翻到了2021年的照片:斑驳的墙皮、凌乱的电线、积着污水的路面。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雅梅指着照片说:“那时候我们7个社区工作者要管41栋楼,每天仅处理投诉就忙不过来。”

  改变始于“互联、互通、互助”“三互”工作法的落地。实施后,区委党校的老师们来了,带着政策和人力;新抚区千金乡的村民来了,带来新鲜蔬菜;辖区的商户也来了,免费提供维修服务。

  “去年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光征求意见就开了12次会。”刘雅梅翻开记录本,“大家说要日间照料室,要儿童乐园,要议事的地方,我们全落实了。”

  在日间照料室,76岁的武桂英正和老姐妹包汤圆。“以前一个人在家,煮碗面条就算过节。”她捏着面团,“现在社区逢年过节就叫我们来,去年元宵节雅梅还陪我吃了汤圆。”旁边的桌上,摆着社区为老人们准备的体检报告。

  “非遗工作室”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德海正在教居民做布贴画。李德海指着展示区的布贴画说:“这些都是聋哑人学员做的,社区给我们找了销路,现在,我们制作的布贴画‘簪花仕女图’都已经进辽宁省博物馆了。”说这话时,聋哑人学员吕琳在一旁用手语比划着,脸上带着腼腆的笑。

  这里“众人拾柴”

  清晨六点,郭振清已经在社区微信群里发了通知:“今天清理楼前的杂物,志愿者八点集合。”这位72岁的“夕阳红”党员代办站副站长,手机里存着137个居民的号码。

  “以前社区工作人员就像攥着拳头打棉花。”郭振清记得之前有栋楼的下水道堵了,居民们互相埋怨,没人愿意出钱。“我们几个老党员带头凑了钱,又找了共建单位来修。从那以后就想,得把大家组织起来。”

  如今的新顺社区,7个网格像7张细密的网,网住了家家户户的需求。网格长张仲坤的笔记本上记着这样的话:“3单元小赵家的空气开关今天需要更换”“1楼92岁李姨出行不便,得给弄个斜坡”。“我们有‘三对三’机制,党员、网格员、代办员结对子。”他指着墙上的网格图,“每个门洞都有负责人,小事不出楼,大事不出社区。”

  在家庭代办站之一的张伟家,这位肢体残疾的修鞋师傅正忙着。“社区给我弄了这个摊,我能自食其力,还能帮邻里修修鞋。”他举起拐杖敲了敲地面,“去年暴雪,我扫不动雪,就给大家烧热水。人嘛,总得互相帮衬。”

  “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机制,让许多难题迎刃而解。去年冬天供热管道爆裂,刘雅梅一个电话,区住建局、供暖公司、区委党校的人全来了。“党校的老师给老人送暖手宝,供暖公司连夜抢修,三天就恢复了供热。”刘雅梅说,“以前跑断腿的事,现在一个哨声就解决了。”

  在社区议事亭,一场关于停车位的讨论正热烈进行。“这样的会我们每月都开。”刘雅梅说,“以前做决定拍脑袋,现在得听大家的。”

  居民“亲如一家”

  见到记者时,王玉香眼眶有些湿润,她有一肚子感谢的话想说。这位患尿毒症的低保户,每月靠低保金生活。“社区不仅帮我申请了‘暖心基金’,还逢年过节都来看我。”她指着身穿红马甲的76岁的志愿者李祥茹说。

  居民们讲起冬天清雪的事,“我们社区80岁的老党员苏彦文积极参与,为大家分发除雪工具。”大家记得,有位老人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为社区出份力。”除了老人以外,残疾人也纷纷加入扫雪队伍,“我们多铲一锹,别人就少铲一锹。”大家笑着说。这样的场景,在新顺社区每天都在上演。“现在居民见了我们就拉着说家常。”这是网格员切身感受。

  在社区的荣誉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这面‘为民解忧’锦旗是100号楼居民送的,因为我们解决了下水问题。”刘雅梅指着其中一面,“其实我们没做什么大事,就是把居民的事当自家事办。”

  除夕夜的除雪记忆,至今让许多人难忘。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里,356名居民自发加入清雪队伍。“有的居民端来热水,有的送来饺子。”刘雅梅说,“那场景,让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

  记者手记

  走在新顺社区里,我总被一些细节打动,老人脸上的笑容,年轻人忙碌的身影,邻里间温暖的问候。这个曾经的老旧社区,如今处处透着生机与活力。

  基层治理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由无数这样的细节构成。当党员干部沉下身子,当居民群众主动参与,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老旧社区就能焕发新生。

  幸福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从“愁云锁院”到“笑语盈门”,从“单打独斗”到“众人拾柴”,从“陌邻相望”到“亲如一家”,这里的每一步转变,都凝聚着基层工作者的汗水,更彰显着共建共治共享的力量。

  所谓幸福密码,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居民放在心上,把社区当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