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芳的“钥匙托管+紧急响应”机制,吕连娣“走访四步法”形成的治理活档案,李忠秋推动建立的“楼栋安全哨”闭环管理,这些发生在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街道北苑社区的真实故事,勾勒出平安守望员队伍的鲜活群像,237件实事构建起精准化、常态化的基层治理体系,彰显了沈阳市沈北新区以民生实践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鲜明特色。
平安守望员进行反诈宣传
揣着32把钥匙的“临时家人”
作为下辖两个沈阳市公租房小区的社区,北苑社区人口集中、结构多元,510名特殊群体与众多高龄独居老人的治理需求尤为突出。社区党委因势利导,组建6人平安守望员队伍,联动楼栋长等志愿者,将居民自发行动转化为制度化服务。
57岁的守望员杨桂芳家中抽屉里整齐摆放着32把邻居钥匙。今年初,她接到住户求助:“炉子上炖着肉就出门了!”杨桂芳用备用钥匙入户关火,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公租房小区44%的老年居民急需系统性关怀。此后,她建立“钥匙托管+紧急响应”机制,同时发起“每日敲门”行动,为7号楼无子女的黄大姨连续90天送饭,帮腰脱复发的姜大爷联系养老院,甚至自购理发工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服务。
受到杨桂芳的启发,北苑社区推行“1+N”结对帮扶模式(1名守望员结对N户特殊家庭),制定《特殊群体服务清单》,涵盖代缴费、助医陪诊、心理疏导等12项内容。如杨桂芳创建的“中老年互助群”,日均处理诉求20余条,成为社区“永不打烊的服务站”。
日记本上的红星标注冷暖
平安守望员吕连娣的日记本上,泛黄的纸页间贴着一颗红星——那是她标记的重点帮扶对象史阿姨。
1月16日,吕连娣通过每日走访记录发现史阿姨失联,连夜联动派出所、物业破门救援,将突发疾病的老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此后,她完善了“走访四步法”:查健康(量血压、问用药)、看环境(查水电、清杂物)、听需求(记困难、录心愿)、报问题(当日事、当日毕)。这本写满200余户情况的日记,成为社区治理的“活档案”。
社区工作人员邀请吕连娣主持召开了学习大会,并在平安守望员中推行了“一日一记、一周一汇”的工作制度,要求守望员用“五清工作法”(家庭情况清、健康状况清、需求清单清、隐患问题清、帮扶措施清)记录民情。吕连娣在日记中还创新“情绪温度计”标记,为抑郁倾向居民制定个性化疏导方案,真正做到了从心出发,温暖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心灵。
社区安全排查机制诞生
一个深夜,71岁的守望员李忠秋被电话惊醒:“16楼燃气报警器一直响!”他穿着睡衣冲下楼,发现独居老人王大爷家中门窗紧闭,屋内传来微弱的燃气味。情急之下,李忠秋一边联系物业破窗,一边拨打燃气公司电话,最终在浓度超标前关闭总阀。如今,他带领志愿者们圆满完成了对120户独居老人燃气报警器的检查任务。
以“凌晨三点的坚守”换来了社区全年无燃气事故的佳绩。正是由于这次事件的发生,北苑社区建立了“楼栋安全哨”制度,要求守望员每周至少进行3次入户排查,重点关注独居老人、老旧线路等隐患点,形成“发现—上报—处置—复查”的闭环管理。例如,李忠秋在排查过程中独创了“三色预警”标识(红色代表高风险、黄色代表待整改、绿色代表安全),这一做法在社区内被推广为标准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