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积分焕新千年古村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阜新记者 黄硕 | 发布时间: 2025-06-30 09:54

表彰现场

六家子村“道德银行”表彰大会现场

  清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塔营子镇六家子村的宁静被扫帚与铁锹的交响唤醒。老党员陈雪飞直起腰身,擦去额头的汗水,望着眼前整洁的村道,感慨道:“以前一到夏天,垃圾味儿总散不去。如今大伙儿抢着清扫,心里都敞亮!”

  这是一个拥有1799名常住人口的千年古村,而今,在袅袅炊烟间,一支支“义务清洁小组”悄然引领着乡风嬗变。

  村党支部书记刘斌的笔记本上也记录着显著变化:“2024年环境治理支出骤降55%。”——省下的经费化为村民肩头的红绶带、门前新砌的花池,更凝聚起“人人争当主人翁”的磅礴向心力。

  道德银行:

  新习惯的度量

  六家子村“道德银行”表彰大会现场,75位胸戴大红花的村民笑容灿烂。刚领奖的冀香红拉着周彦宝热切讨论:“积分是个好东西,让我们明白做什么更有价值、怎样做才对路!往后更要带着大伙儿一起奔富路!”

  面对老龄化加剧(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40%)与村民互动减少的挑战,2023年夏,六家子村借力农业农村部的村级事务平台,启动“道德银行”的创新探索。这套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转化为可存储“道德资产”的体系,在村民自主申报或网格员提报后,经运营小组初审、村“两委”复审、书记终审并公示,积分即可兑换物品或赢取荣誉。

  村民的热情,已悄然超越了“挣积分”本身。村民范忠文说:“奖品不在贵重,关键是大伙儿眼里的那束光!”从填平村路的坑洼到照料孤独老人,点滴善行被积分所见证、所鼓励,日积月累,内化为村民自觉的日常规范和行为准则。这种行为的自觉转变,正是古村最动人的新颜。

  数字村务:

  新生活的助推器

  那些曾经“公告栏贴满也看不明白”的困惑,如今被村级事务平台一一消解。这个村民口中的“掌上村务”,已成为“道德银行”的透明窗口和促进新习惯养成的加速器。

  田间道路损毁的照片一经上传,维修队伍火速响应;村民宋生冒雨填坑的善举,经村党支部副书记韩建在平台发布,瞬间收获满屏点赞;“沈阳农大专家考察懿州古城”的播报,让古老村落的自豪在“云端”流淌。从玉米补贴到移风易俗,从冷库租赁到果树种植,信息如水般透明流淌。平台上的村民诗句“‘道德银行’道德行,和美乡村和美兴”,正是数字赋能古村焕新的生动注脚。

  养老保险查询、灾害预警、惠农政策……指尖一点即可通达。平台将村务置于阳光下,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让每一位村民的付出被看见、被肯定,也让集体荣誉更加可感可知。这份看得见的信任与便利,不断夯实着村民主动参与村务、自觉维护家园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成为新习惯养成、新村貌维系的强劲动能。

  古村新韵:

  新时代的新变化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采访中,刘斌指着试点村民组的规划蓝图向记者介绍:“隔户建花池,村里统一供花种;每户栽两棵果树,让义务小组为村巷绘就四季风景线。”更深刻的变革正在酝酿——高价彩礼、丧事大办等陋习,将被纳入“道德银行”减分项,为移风易俗铺设坚实的制度轨道。

  古塔不语,见证沧桑巨变;积分有形,丈量人心向善。当微小奉献在“道德银行”汇聚发光,六家子村以最朴素的实践表明:乡村善治,关键并非在宏大的口号,而在于每一个被制度引导、被科技赋能、被荣誉鼓舞的个体。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