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让“红色”成为乡村治理底色——北镇市正二村以“党建+法治”多维融合赋能基层治理多向发力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锦州记者 王璐璐 | 发布时间: 2024-12-26 09:41

  乡间道路平坦整洁,农家小院优美雅致,特色墙绘亮眼吸睛,文明行为蔚然成风……行走在北镇市正安镇正二村“红色村”,一幅景新、村美、人和、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呈现眼前。

  乡村振兴,法治同行。近年来,正二村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基层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以“党建+法治”多维融合赋能基层治理多向发力,构建了上下协同、全民参与的大平安工作格局,先后获得辽宁省先进党组织、省美丽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普法示范点等多项荣誉称号。

  让红色法治文化亮起来

  “正二村是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战场之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北镇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北镇革命斗争的历史……”在正二村红色文化主题公园浮雕墙前,老党员王老汉总喜欢在茶余饭后为孩子们上“党史课”。

  2023年,正二村被中组部确定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我们结合自身红色资源优势,打造以红色文化主题公园、红色之光文化长廊、美丽乡村示范街为主体的红色精品路线,形成全覆盖、全循环的‘红色综合体’,真正让革命遗址‘活起来’、让历史记忆‘亮起来’。”正二村党委书记王桂兰介绍道。

  让“红色”成为乡村治理的底色。近年来,正二村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坐落于正二村的北镇市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开设道德讲堂,形成推进平安建设的思想和组织阵地。

  此外,积极发挥全村104名党员先进带头作用,探索建立红色讲解员、红色调解员、红色引导员等队伍,将红色基因进一步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使之转化为良法善治、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激活乡村治理“法治细胞”

  看着家门口不远处的围墙,正二村村民张大妈不再觉得“碍眼”了。“前段时间因为这个围墙,我和邻居吵了一架。村里的‘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过来调解,说着说着就把我心里的疙瘩解开了。”张大妈对“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队员的话记忆犹新——“吵不能解决问题,咱们做啥事一定要讲法。”

  正安镇党委创新提出道德与法治讲解、矛盾纠纷排查调解、信访积案化解“三解联动制”工作法,正二村积极响应,并进一步创建完善了“党建引领+网格员+小组长+村民评理说事点”机制,迅速建立了“矛盾纠纷调解服务队”,真正培养了一支来自群众、服务群众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队伍。

  正二村还通过村民议事、村民代表会等方式,抓实抓细矛盾纠纷化解,如今,“有事坐下来一起商量”“自己的村庄自己建”已成为正二村人的共识。

  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

  正二村是全国闻名的豆芽生产专业村,每年有1200多人外出做生豆芽工作或务工经商。为使他们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务工创业环境,村党委以40名长期外出党员为阵容,在北京、天津、吉林长春、山西太原、山东淄博等地成立了5个外出临时党小组,为外出群众提供职业介绍、资金协调、维护权益等全盘服务,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就把平安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哪里。几年来,外出临时党小组共帮助外出村民提供就业对接服务85人次,帮助解决经济纠纷13起,追讨拖欠农民工工资10万余元。

  为解决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村党委组织在家的党员成立了“四助两防”义务服务队,“四助”即助学、助老、助耕、助困;“两防”即为全户外出村民看家护院,防火防盗。

  “党员干部群众齐上阵,拓宽了法治建设的参与面。”王桂兰表示,通过探索形成“治理+服务”基层治理模式,基层治理法治化、专业化、全面化水平都得到提升,村民幸福感、满意度、安全感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