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用心用情当好百姓“解铃人”——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丹东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矫春阳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丹东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24-12-04 09:39

  人物简介

  年过花甲的她,凭着多年对法律工作的执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热心从事调解工作,先后获得辽宁省优秀律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人物特点

  她是一位精通法律、善于倾听、充满干劲的法律人,用心用情当好百姓的“解铃人”。

  人物心声

  看到不少当事人由于对法律不了解、对政策理解有误而长期陷于投诉奔波中,我就想一定要用我掌握的法律知识、我的经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化解纠纷。

矫春阳

  在初冬的一个午后,记者见到了矫春阳。与她短暂交谈后,一位精通法律、热心公益、善于调解矛盾纠纷、充满干劲的法律人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矫春阳曾经当过老师、公务员,后来成为律师,还组建团队成立了社区调解工作室。2023年,丹东市司法局与丹东市信访局成立丹东市信访事项人民调解委员会时,聘矫春阳为调委会主任,矫春阳欣然接受。

  带着调解团队

  走进社区

  11月23日,矫春阳带着调解团队来到丹东市振兴区站前街道华夏社区,为社区居民上了堂法治课。矫春阳围绕民法典相关的条文,结合居民常遇到的矛盾纠纷,应该采取哪些维权途径,向居民娓娓道来。

  “矫主任,我家亲戚因为劳动报酬打了好几年官司,现在还没能解决,你看看咋办好?”面对居民提出的问题,矫春阳和调解团队成员在“下课”后,分别与居民详细了解案情,并给予法律咨询服务。

  矫春阳告诉记者,不少案件当事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误解,在诉讼之路走了弯路,所以,自己在做好调解工作的同时,注重法律宣传,从源头预防化解一部分矛盾纠纷。

  解决急难愁盼

  直面诉求

  矫春阳喜欢直接面对面倾听群众的诉求。

  去年,何某等8人找到矫春阳,他们反映,2011年6月份在丹东某房地产项目从事土建工程工作,8人的人工费共计约人民币18万元左右,包工头李某一直拖欠工资。十多年来,何某等8人将相关情况反映至相关部门,但均因证据不足等原因,其诉求始终得不到解决。

  矫春阳本着化解矛盾的初衷,与何某等人进行沟通疏导、释法析理,何某等8人终于同意接受人民调解。

  由于该案件时间久远,当年具体负责案件的人员有的已退休,有的已到外地生活,矫春阳不计辛苦,多处奔走,召集各相关单位共同召开了案件分析研判会,最终这件持续十多年的案件终于得到化解。

  “闭环式”办案

  破解难题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减少当事人多跑腿、反复跑,这是矫春阳所追求的。

  2023年7月的一天,诉求人王某某带领众人来到丹东市信访接待中心“访调对接”窗口,声称他们系本地某企业退休职工,该企业改制后,27名职工个人“垫付”的取暖费一直未返还。经调查了解,王某某等人均不是改制后民营企业的员工,故他们要求现在的企业返还自己“垫付”的取暖费用不符合法律规定。

  为了彻底化解纠纷,矫春阳带领工作人员以法律知识和多年的法律服务经验耐心为诉求群众析理说法、分析利弊,同时与各辖区基层派出所启动“警调对接”机制,联合入户走访。在半年里的十多次调解工作中,协助王某某等人申请低保、提供再就业岗位信息和困难帮扶,最后找准时机,一针见血地指出造成矛盾纠纷的原因,王某某等人表示,之前不接受法院的认定,是对于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如今心服口服,这事就到此为止了,矫春阳采用“闭环式”办案,破解了许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