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深情写在泥土深处——记昌图县昌图镇河信子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赵国友

来源:辽宁法治报 | 作者:本报驻铁岭记者 江海峰 | 发布时间: 2024-11-22 09:55

  人物简介

  赵国友,1965年生,现任昌图县昌图镇河信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2023年,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人物特点

  扎根农村,勤勉公正,热心调解,守护乡村和谐38年。

  人物心声

  作为一名人民调解员,我将在人民调解中谨记“情理法德”四个字,做到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着力解决好群众的矛盾和问题。

赵国友(中)调解一起邻里纠纷

赵国友(左)在调解邻里纠纷

  “农村是我的根,我要用我的力量,守护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和谐。”赵国友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从部队退役后,赵国友毅然选择留下成为一名基层调解员,一干就是38年。

  “‘人民调解为人民’,要做好调解工作必须做到‘腿脚勤、嘴巴勤、脑子勤’,还要做到‘倾听有耐心、调解有公心、事后有关心’,对工作要永葆热心。”这是赵国友在基层调解实践工作中归纳提炼的。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赵国友把深情写在了泥土深处,成为炕头、板凳上的“老朋友”,成为村民信任的“知心人”。

  是个闲不住的人

  “国友是个闲不住的人,7个自然屯的犄角旮旯他都去过,13个村民小组1027户村民没有他不熟悉的……”提起赵国友,昌图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大明称赞有加。

  “国友,你得给大娘做主,我今年90多岁了,5个儿子谁也不愿意养我,还不拿赡养费……”去年8月份,4组村民冉某向赵国友求助。

  冉某的大儿子已70多岁,二儿子离世多年,其余的3个儿子都住在本村,生活并不富裕,最小的儿子也已经50多岁了,他们本身的养老问题有的也没能解决。

  “百善孝为先,欲尽孝需趁早,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才想尽孝,那样会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民法典规定的每个子女应当担负起的义务。”

  赵国友采取“背靠背”的方式,分别对冉某的4个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后达成共识,由冉某的老儿子照顾冉某生活,其余每家每年给付生活费400元。

  事后关心为平安加码

  “赵主任是咱全村人的福星,大家都跟着享福。”8组村民黄某对记者说。

  今年5月,黄某的儿媳妇因病离世,黄某的儿子王某情绪低落。王某在一次与母亲黄某的交谈中话不投机,一气之下竟用砖头将黄某家的玻璃全部砸碎。

  得知情况后,赵国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拉着王某的手进行劝解。几番对话后,王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赵国友还自掏腰包为黄某家更换了玻璃、修缮了房屋。

  工作之余,赵国友不忘找母子俩聊天,并表示有困难他随时提供帮助。赵国友表示,调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纠纷,还要做好事后的关心工作,要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以老带新“传帮带”

  矛盾纠纷产生于基层,也要化解在基层。要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就要发挥好基层调解员的作用。

  赵国友严把村调委会调解员的选拔关,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选出素质高、群众威信高、文化水平高的“三高”人员担任人民调解员。同时,把多年积累的调解经验和技巧传授给调解员。

  “我是2021年任调解员工作的,刚开始工作时,由于实践工作经验少,老是找不到最佳的调解办法,赵主任一有机会就带上我们到调解现场,向赵主任学到了很多实战经验。”调解员赵金龙表示,他从赵国友身上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本领。

  38年来,赵国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100余起,解答群众咨询1500余人次,调解成功率达98%。

  “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能够为乡亲们排忧解难、促进和谐是我最大的心愿。”面对这些荣誉和称赞,赵国友总是保持着谦逊和低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