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市南芬区保持着6年半无命案的纪录,纪录的创造和保持并非易事,在这个纪录背后,是南芬区上下一心,通过深化“微治理”,减存控增、化解矛盾,以“合”促和的踏实努力。
法官下沉 化解矛盾纠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南芬区各街道办事处和村委会均悬挂着“一村(社区)一法官”便民联系牌。亮工作牌、亮法官身份、亮工作内容,这是南芬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的“三亮”工作法,由此实现法官身份透明、工作任务透明、工作流程明晰。
南芬区努力打造“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品牌,包括党组成员在内的12名员额法官全部入驻南芬区3个街道办事处所辖的23个村民委员会和13个社区,让法庭和法官贴近百姓。
近日,南芬区法院下马塘人民法庭运用“一村(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通过多方联动、实地办公的方式解决了一起因水井用水引发的村民间的矛盾纠纷。
下马塘街道下马塘村两户村民因水井使用问题长期存在分歧,邻里关系紧张,村委会虽多次组织调解,但效果有限。为彻底化解这一矛盾,村委会主动寻求驻村法官的帮助。
驻村法官商胜楠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下沉一线,与双方当事人面对面沟通,耐心听取双方诉求,结合法律法规和乡村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
同时,联合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从法律、政策、情理等多个角度对双方进行劝导,引导村民以和为贵,互谅互让。经过不懈努力,最终两户村民达成共识,同意轮流使用水井,并承诺在今后的生活中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协商议事 解民忧聚民心
群众事,群众说了算。南芬区通过在社区、村实施协商议事制度,实现议事解民忧、成事聚民心。
采访中,记者来到地处主城区的南芬街道郭家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社区搭建了3个协商议事会议平台,在社区三楼活动室打造协商议事办公室,在社区一楼设立评理说事点,在法治广场建设户外“思法亭”,做好协商氛围营造,明确协商内容、协商程序等,畅通“民生民意”渠道。
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某园区10、11、12号楼前未进行改造,居民来到社区协商议事办公室,情绪很激动。庭院协商工作组缓和群众情绪,积极向施工单位了解缘由,得知这几个楼段并未纳入改造范围。经过多次协调沟通相关单位,最终将这3栋楼纳入改造范围,现已动工铺设,解决了210户居民的心头大事。
利用协商议事工作室这一阵地,社区构建了“群众吹哨,干部报到”机制,结合主题党日等活动,每半月组织一次“群众议事日”活动,邀请居民群众通过座谈会形式谈一谈社区里哪些事情急着办,哪些问题应该改。
同时,细化了以“确定协商议题—深化调查研究—制定协商方案—组织协商讨论—形成协商结果—推动反馈落实”为主体的协商流程,讨论详细切实的可行方案,形成有效的协商结果。
丰华小区因物业监管不善,居民将公共区域变成“自留地”,成为社区治理的一大“顽疾”。今年6月,通过协商议事,现场向老百姓讲事实、摆道理,并协调相关部门破解小区小开荒问题,并对道路旁、绿化带上的卫生进行仔细打扫。
目前,通过协商议事,郭家社区共协商解决问题67件,基层调解成功率98.5%。
多方共治 用真心换真情
南芬区积极发动网格力量,了解居民诉求,收集居民意愿,畅通居民与社区的沟通渠道,营造出“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前不久,住在南芬街道细河社区滨河小区的李阿姨向网格员反映楼上邻居乱扔垃圾,导致自家一层的花台天天有垃圾,每天都要收拾,苦不堪言。网格员立即将这一情况汇报社区党委书记孙云,孙云立即协调共治单位区检察院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小区,把李阿姨楼上的居民召集在一起,为他们普及《民法典》,让大家换位思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调解,最终平息了乱扔垃圾事件。
面对各类矛盾纠纷,细河社区总是抽丝剥茧、细心化解,用真心换真情,把老百姓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大事来办,真正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