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一心为民的“王公正”

来源:辽宁长安网 | 作者:记者 栾岚 | 发布时间: 2019-12-20 14:17

  “我1981年参加工作,2009年从事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一直以来我脚踏实地,踏遍法库县双台子乡大村小屯、田间地头、千家万户,调解矛盾纠纷600多件、调解成功率99.7%。”12月20日,在沈阳市举行的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王金福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原法库县司法局双台子司法所长王金福用朴实无华的语言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人员讲述了38年如一日扎根法库“大西北”、投身基层第一线、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作经历。

  当天也是王金福所长退休的第一天,“工作中我只是一名极为普通的司法所长,做的也都是司法所长分内的事。如果非要说有什么‘秘诀’,那就是我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有着真挚的感情——我热爱司法行政事业、热爱人民调解工作,我更热爱这片生我养我的沃土!退休之后,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也愿意继续为群众服务下去,继续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发挥余热,继续为‘公正’事业奉献余生。”走下报告会的讲台,王金福这样对记者说。

  王金福还有一个名字就是“王公正”,这是法库县双台子乡老百姓对他的民间称呼。在法库县“大西北”的这几个乡镇的老百姓知道“王公正”的人比知道王金福的人要多得多。

  一颗赤子心,扎根基层38年

  自从1981年王金福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扎根乡村、服务基层,在任卧牛石乡大屯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为了给后大屯村群众开辟一条直接通往国道的村路,解决外出难、卖粮难等问题,王金福逐户逐人谈心动员、逐垄逐亩丈量修路所要占地的面积,通过协商、协调、换地、串地等方式,终于将道路修到了百姓家门口。

  “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时,我总是随叫随到、从不推脱延误。农村群众但凡有事总爱找乡领导‘讨说法’,每次听到或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主动上前攀谈问询,将群众请到司法所,热心讲政策、说对策,明问题、解难题;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遇到难心事可以来找我,就不去麻烦乡领导了。”采访中,王金福这样对记者说。

  王金福就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后大房申村有20几户村民因土地纠纷多次找到乡领导,有几户村民因问题未解决还扬言要去上访。得知这一情况后,王金福立刻动手查阅相关材料,并多次入户走访,查明起因、找准焦点。了解事情的情况后,他运用自身的法律知识,反复研究、仔细推敲协议内容,最终找到了不合法之处,并通过司法程序帮助群众要回了被不合理占用十多年的120亩土地,既维护了村民的利益,也为乡政府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

  双台子乡党委书记王立刚曾说,“乡里连续三年实现零上访、零命案,无刑事案件发生,治安与民事案件数量也大幅下降;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因民事纠纷激化而导致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社区矫正在矫人员由2014年的16人减至3人,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司法所的工作密不可分。”

  一腔鱼水情,乡里乡亲事无轻

  王金福出生于法库县卧牛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家乡父老乡亲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是他心中朴实的人生目标。2014年4月末,仅仅因为索要修路垫付的2000元沙石费用未果,双台子乡新发堡村村民刘某持刀闯进村委会,致村支书死亡、村主任重伤。这件惨剧让王金福深感震惊、深受触动。

  “农村老百姓没啥十万八万的大事,你占我一垄地、我欠你几百元;但就是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不能及时化解矛盾,积怨久了,很容易酿成大祸。所以老百姓的事不能不管,矛盾纠纷推出去容易,可不解决早晚要出大事。群众利益无小事,我就是要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这是我在工作中始终遵循的理念。”王金福说。

  王金福告诉记者,对一名司法所长来说,每一个纠纷都是刻不容缓的召唤、都是重于泰山的责任。2017年4月的一个某周六,王金福接到侯家堡村调解主任的紧急电话,有两家农户因为送粪车轧地产生纠纷,村里调解不成,眼看就要打起来了。王金福立刻打车急奔现场。到现场时,当事人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各执铁锹和二齿钩恶狠狠对峙着;调解主任见劝说无效,就动手抢下了当事人杨某手中的铁锹,杨某气势汹汹地又从面包车里拽出一把尺余长的杀猪刀,直奔调解主任冲来,就在村主任从背后抱住杨某的同时,王金福飞快地冲上去,夺下了他手中的刀。化解械斗后,为了抓住最佳调解时机,他顾不上被划伤的手,进行调解终平息了纠纷。

  记者看到,现在王金福的左手无名指还留着一道疤痕。“其实当时我也害怕,但一看到那把寒光闪闪的刀,一想到那刀一挥下来肯定是一场血光之灾,说不定得坐牢,就为了一点小事,实在是不值啊,也就什么都顾不上了。”王金福对记者说。

  多年来,为了排查调解纠纷,王金福几乎走遍双台子乡的大村小屯、家家户户;鞋子走烂了好几双,买车三年半就跑了8万7千多公里。农村几乎家家养狗,多是猛犬,一般人连院门都进不去;但对他来说,哪家都是推门就进,哪家的狗都不咬不叫,连藏獒都能乖乖让他摸两下,乡亲们都说,连狗都拿王公正当自家人。

  一身过硬法,行家里手止纷争

  “要想把司法所工作干好,最重要的是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怎么能让村民认可、让大家信任,我认为,打铁还得自身硬。现在村民法律意识也在提高,以往一打二邪乎、甩面子的老办法不管用了,根本上说要靠法。如果自己啥也不懂、啥也不会,谁还会找你,谁还能信你?”王金福说。

  王金福2009年进入司法所,当时他已经50岁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兵’。“当时大家对我有怀疑:50岁才干司法,能行吗?知识够用吗?我于是埋头‘恶补’,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了宪法、调解法、土地法、土地承包法、婚姻法、继承法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王金福对记者说。

  遇到有村民来找他咨询土地、继承等问题,他引用法条进行解释说明;有位“好信儿”的退休老人曾经揣着继承法来向王金福咨询,就想看看他是不是像大多数人说的那样,真是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一番“拷问”下来,这位老同志从怀里掏出继承法对王金福竖起了大拇指,“这回我算信服了!”为了提高工作水平,王金福注意总结典型案例和有效方法,从中找规律、想办法;多年来,他手写工作笔记近70本、累计积累剪报千余份。

  “四心、三头、应季”是王金福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调解法。“四心”即用热心温暖群众、用细心关怀群众、用耐心服务群众、用公心对待群众。每当有群众到访,他必定热情让座,倒上一杯水后,认真倾听言谈陈述、仔细观察态度表现,无论当事人是冷言冷语还是言行过激,他都做到沉下心、屏住气,坚持法、站住理,锲而不舍、耐心劝导,合理均衡双方诉求,用细节让当事人感受到他的重视,从心底里接受调解、愿意调解、信任调解。“三头”即到田间地头实地测量、到百姓炕头谈心说理、到村屯街头倾听心声,坚决杜绝只看材料不去现场的“办公室”调解方式。“应季”就是把乡村常出现的矛盾问题分门别类、重点预防:春防土地纠纷、夏防邻里纠纷、秋防购销纠纷、冬防家庭纠纷,边排查、边普法、边调解,真正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新发堡村村民李某发现家里承包地少了一根垄(约0.5亩),疑心是地邻老胡家占了去,吵来吵去起了纠纷,一争就是四年;期间两人还发生过肢体冲突,李某赔偿了8000多元药费,少的地还是没拿回来。2015年,李某来到司法所请王金福帮忙,听了情况后,王金福立刻来到新发堡村,先走访村干部和邻居,确定各家应得的耕地面积;再顶着烈日、拿着卷尺蹲在地里,挨家挨户反复丈量,最终确认多占了耕地的并不是老胡家,而是下隔一家的另一户李姓人家,因两家不在一个村民小组,之前谁都没想到。占垄的李家起初不服气,态度强硬,险些又起冲突;王金福再到现场,当场测量、讲明情况、耐心劝导,在事实面前李家最终认错道歉,主动返还了多占的一垄地。

  王金福还通过梳理主要特点,将占当地矛盾纠纷70%以上的土地纠纷细分成种地抠垄蚕食、种地串垄串段、机翻改变垄距、顶头开荒占道、有意侵占抢种、树斜损害利益和转让合同纠纷七种类型,总结出不同的调解方法,真正做到因人施策、因事定法,极大地提升了调解的成功率。

  王金福告诉记者,村里乡亲给他开展调解有三件“法宝”——“走不烂的鞋底子”、“磨不破的嘴皮子”,还有一个就是“啥都有的小袋子”。“小袋子”其实就是开会发的那种文件袋,王金福一般随身携带。里面装一支笔、一个记事本、一个5米卷尺、一沓空白调解协议书和一套普法宣传手册,方便随时开展工作。有一次路过大房申村时,遇到一辆外地大卡车开进一家院子撞坏了院墙、还撞死了7只羊,当事人扣留大货车一天一夜不让走。门前正是S106省道,过往车辆通行已经受阻。王金福见状主动进院亮明身份进行调解,半小时即答成和解协议,交通也恢复了畅通。

  一杆民心称,众口称服王公正

  王金福告诉记者,当司法所长,就要做乡亲们心中里的秤。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调解纠纷时,他也遇到过胡搅蛮缠、遇到过威胁恐吓,还遇到过领导、熟人跟他打招呼说情;但他时刻提醒自己要端平“公正”这碗水,要不怕干扰、不惧威胁、不畏压力,坚持在情理法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一次,一名乡领导的亲属因柴禾堆占地与邻居产生纠纷,乡领导找到王金福,让他在调解时“关照”一下。经过对照两家土地使用证面积实地丈量核实,王金福明确指出柴禾堆占地属另一家,并对占地的乡领导亲属进行了批评教育。最后乡领导亲属用自家房后空地换回了柴禾堆占地,悬了四五年的纠纷就此平息。正是由于王金福在调解纠纷时能坚持以法为据、不偏不倚,乡亲们送了他一个雅号——“王公正”。

  到司法所工作十年来,王金福没有休过一天年假,几乎没有过完整的周末和假期。从到司法所上班的第一天,王金福就把自己的手机号贴在了办公室的门上;平时他的手机总是处在开机状态、总是揣在身上或放在手边,一有响动就马上拿来看一下,都成习惯了,就怕万一有点儿事。无论什么时候接到群众的电话,他都能第一时间耐心解答或直接赶往现场。

  由于白天要下乡,王金福经常利晚上的时间到司法所处理工作,单位的门卫师傅刚开始见到他老是快下班才来所里,就问“你怎么白天不上班,老是晚上来?”后来熟了,又跟他开玩笑,“老王,今天别超过十点行不?”

  这几年,随着“王公正”名声越来越响,特别是“王公正”调解室挂牌后,时常有附近村屯、邻近乡镇,甚至其他县市的群众慕名前来申请调解,范围远远超出了王金福的辖区;他经常自己开车前往现场。有时调解纠纷,双方当事人为一、二百元钱争执不休、不肯让步,他也会自己拿钱补上,促成双方的和解。双台子村张某曾因抢劫罪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自暴自弃,经常打架斗殴,还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王金福得知这一情况后,与村调解主任一起去张某家走访,自掏腰包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张某鼓起了生活的勇气。

  王金福在他的事迹报告会上,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回答了他由“王金福”变为“王公正”的过程,赢得了全场一次次激动的掌声。他说:“我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我只是和基层各位司法所长们一样,和基层普通公务员一样,都在为群众做了该做的事”“在本乡本土为乡里乡亲做点事情,我感觉到很欣慰也很满足。退休之后,要用我的余生继续在人民调解工作方面发挥‘王公正’品牌调解室的作用,为法库县人民调解工作作出新贡献。”

  王金福先后荣获辽宁省预防民间矛盾激化有功人员一等奖、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司法所长”等荣誉称号。沈阳市司法局将他的品牌调解室命名为沈阳市“王公正”品牌调解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