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11月的最后一天,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所有成员的手机在同一时刻收到了一条微信上的提示,他们打开之后,欣喜地看到了一个虚拟的志愿者形象。在第四个国家宪法日暨法治宣传日即将到来之际,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通过推出这个虚拟的志愿者形象,为协会成立一周年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时间回溯到一年前,沈阳市司法局在全市范围内成立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协会不停留在纸面、桌面式的传统宣传,而是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全新的普法理念实现数据化、科技化、规范化、订制化、理念化的法治宣传服务。那么,这家协会到底带来了哪些新影响?为普法工作又带来了哪些新启示?记者从剖析这个志愿者形象入手,试图找到背后的故事,从而为普法工作提供一定的前瞻性、开创性、实用性的参考。
手上:科技化、数据化在手,活动有据可查
这个志愿者的虚拟形象,与以往其他志愿者形象最大的区别是,志愿者手中拿着一部手机。这其中,有数据,有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融入了移动互联网的技术。
在每一个志愿者的手机上,都关注了一个名为“沈阳司法管理服务平台”的微信企业号,“这个平台绝非走过场,是个实实在在维护协会运营的‘电子花名册’。”一边展示,沈阳市司法局法治宣传处负责人一边向记者介绍其中的功能。
记者发现,这个微信平台的若干功能确实给以往传统的志愿者和活动组织带来了质的变化。
截至目前,在平台上注册的会员有3148人,组织活动达到852次,累积参加活动人次已达34080人之多。而这些数据的收集记录,完全通过志愿者与这个平台的互动自动采集,并可以通过平台的管理后台查询和分析。
真实、管用,看得见、摸得着。
从会员的注册登记到电子档案,从活动微信通知到二维码签到,再到每次的活动总结纪要与发布,都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实现。“志愿者一经签到,就会显示所在位置和时间是否和活动地点相吻合,保证活动质量。”可以说,微信平台的建立,既让活动一目了然,又让每次的活动有数据上的记录,从原来的纸质签到表,变成了时间、地点、活动事项、参与人、人数俱全的数据表。而且在活动成功举办之后,活动组织方在平台直接发布活动纪要,所有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以及上级管理部门都会直接在手机上收到图文并茂的活动总结,并可以通过访问平台上的“活动中心”随时回顾查看。
“与此同时,平台也让志愿者有了归属感,有了‘家’的感觉。”记者发现,通过平台志愿者参加活动后,会得到相应的虚拟勋章,最终年底会进行量化考核,并评比出优秀志愿者。“这样,志愿者既有了归属感,更有了荣誉感。”负责人说。
眼睛:紧跟党委政府,看清法治宣传重点
2016年,是“七五”普法的开局之年,普法走过30年,如何让普法从历史的厚重中再次升级、转身,是每一位普法人思索的问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为此,整合资源,推进全民普法成为组建队伍首要考量的问题。让志愿者协会成为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普法服务的帮手,成为促进全民守法的助力,这便是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
翻看志愿者协会一周年普法大事记,更加一目了然。从沈阳市开展的“保稳定,促振兴”系列活动,到“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再到“幸福沈阳,共同缔造”,每一个活动都离不开法治宣传志愿者的身影。
如何实现沈阳的振兴发展,关注企业法治建设自然必不可少。为此,沈阳市司法局制订了“法律进百家企业”的计划,而这个重任,就落到了志愿者协会肩上。“目前我们已经进了70余家企业,从中省直企业,到民营企业,只要企业存在任何法律问题,我们都竭力解答。”协会会长徐茂盛这样说。
采访中,记者还看到了一份电子版的《沈阳市法律法规汇编》。“这个电子版就是我们把在活动中征集上来的问题,进行重新整理的汇编。电子版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并且节约了成本。”
脚下:服务订制化,按需、真情、脚踏实地
如果说志愿者的手是协会运营的手段,那么眼睛则是工作的中心。但是,如何能够打破以往的普法宣传模式,脚踏实地,接地气,则需要下一番真工夫。
活动开展得如何,不妨让数据来说话。一年来,有志愿者34080人次参加了法治宣传活动,深入全市2000多乡村、社区,上法治课456次,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服务253次,发放宣传资料20万份,举办法治文艺演出105场次。
那么,是否这些活动都能够实现普法意义?随着记者的深入采访,找到了答案。来自沈阳市沈河区的志愿者老张是协会的注册会员,在他看来,服务订制化是协会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
根据介绍,记者了解到,目前志愿者开展法治宣传服务,以“菜单模式”为主,为社区提供二十余种法律服务,经过社区预告,根据百姓需求,进行点单式服务。
“随着协会活动的不断开展,我们也在不断探索适合的模式,目前,我们已经将管理权限下沉至司法所,司法所长也可以根据基层需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法治宣传活动。”
就社会而言,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的普法工作,不再是纸面上,更不是简单地发材料,而是订制化,有针对性,让普法工作活灵活现,充满生机。
记者注意到,协会根据百姓需求,印制了日常生活中与衣食住行有关的法律问题“口袋书”,截至目前,已经发放累计10万册。制订好看、实用的普法教材,成为志愿者协会工作一大亮点。
随叫随到,想你所想,已经成为协会的一个固定标签。
嘴巴:让普法规范化,从每一个细节开始
记者还发现,为了加强协会志愿者统一管理,完善协会组织的建设,规范协会组织形式和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增强协会的纪律,实现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推动法治宣传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协会收集了很多相关材料,对沈阳其他性质的协会章程、制度做了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了志愿者协会章程和制度。翻看《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章程》,分为十章四十八条,包括总则,业务范围,会员、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协会职责,分会职责,财产管理,章程的修改程序、终止程序、附则等。
规范自己,亦是做好服务的一部分。“作为半官半民的社会组织,只有加强自我管理,才能够让服务更加完善。”会长徐茂盛道出了其中的管理答案。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组织了首期的法治宣传志愿者培训班,从志愿者的礼仪培训等细节,到协会开展以来的工作交流和体会,可以说,既淬炼了队伍,让每名法治宣传志愿者的服务更加规范有度,又促进了协会建设,让协会的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外表:打造品牌特色,注重传播效应
了解了手脚眼嘴四个功能,已经对志愿者协会有了初步的印象。作为全省首家志愿者协会,如何能够起到示范引领,打造品牌的目的,已经成为协会今后发展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志愿服务管理的主干是充分考虑志愿者的需求,设计出令人满意而容易有成就感的工作,吸引并留住志愿者。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公益活动,比如青少年教育、环保护绿、文体宣传、法律知识咨询等等。”
利用“沈阳普法”微信公众号推出“红波说法”专栏,打造普法明星——红波律师,她用自己代理的案件编发普法案例60期,图文阅读总量超过10万,成为沈城百姓每周最期待的普法栏目;通过在沈阳广播电视台的公众生活频道开办“盛京说法”栏目,打造普法明星团队——盛京律师,每两周都会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一期,普法志愿者律师们讲述的世间案典型,阐述的法理情深刻,成为百姓周末必看的电视节目之一;与沈阳文法学院法治宣传志愿者共同编写了供法治课教师使用的《青少年法治课教材》,创新和丰富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形式,提高了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记者手记】
让普法工作“活”起来
在普法工作走过30个年头,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今天,法治的作用日益凸显。传播的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面临转型升级。刚刚满周年的沈阳市法治宣传志愿者协会,已经成为全省普法的一个标杆。从利用数据化、科技化手段,解决队伍组建的瓶颈难题,到订制化、规范化的有效服务模式,再到打造品牌化的运营理念。志愿者协会被赋予了生命,更实现了普法工作的真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继续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对于沈阳市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沈阳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