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和平区是沈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区域经济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矛盾纠纷。近年来,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幅接近20%。
“让群众满意,为法官减负,这是法院参与和推进诉调对接工作的价值所在。”和平区法院院长李清杰表示,在有限的司法资源和传统的诉讼解决机制之外,和平区法院以构建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为先导,以案件繁简分流为抓手,以强化信息化建设为支撑,最终实现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双赢,这为全市乃至全省深入推进诉调对接工作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法官在居民家调解
党政主导 共促诉调对接平台搭建
7月24日,和平区法院诉调对接团队审判长刘敏慧收到了和平区北市场街道皇寺路社区刘书记的一条短信:审判长您好,今天下午3点,阜新一街12号楼4单元排水管施工完毕,目前居民可正常用水。法院的调解工作打通了4单元居民的生命线,在法治社会中,我们的工作离不开你们……
“12号楼一户居民家漏水了,为了防止污水粪便返到自家,4楼的居民关闭了上水阀,结果楼上居民都不能正常用水了。”刘敏慧回忆称,这件事半年多没解决,最终一位居民到法院立案,“楼上告楼下给水,楼下告楼上赔偿,这是案中有案,一案生数案。如立案、判决、执行耗时耗力,又是大夏天,没有水用,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仔细了解案情后的刘敏慧意识到这件案子必须快速化解,与北市场街道办事处、产权单位房产局、司法所、皇寺路社区对接协调后,启动了联调联动机制。
“法官们到我家6次,开了3次会,提出3个解决方案。短短3天就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我们都很感谢法院!”居民周翔(化名)说。
“我们的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离不开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刘敏慧说,自2016年4月和平区法院被省高院确定为诉调对接工作试点单位后,区委政法委出台了《沈阳市和平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实施方案》《沈阳市和平区多元化解纠纷实施细则》《沈阳市和平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监督考核办法》三个文件,使诉调对接工作正式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目标,将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月考核、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挂钩。全区37家相关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商事调解、行业调解、司法调解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矛盾化解大网络格局。
记者了解到,和平区法院自2012年起搭建起了立体化、开放式的诉调对接平台。诉调对接中心设有诉前联调工作室、网络视频调解室、6个驻院特色调解室、7个“一站式”派出巡回调解室,实现了与全区105个社区、37个区属行政机关、驻区企事业单位以及行业协会的对接,推动了司法与各行业、多领域的深度合作。
“一站式”+“多级多元” 解纠纷更快捷更方便
2012至2016年间,和平区法院在医疗、劳务、保险、物业、交管等多发、易发矛盾纠纷的行业和领域,与相关单位、调解组织等共同建立7个“一站式”派出巡回调解室,分别为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鲁园劳动力市场、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沈阳市保险行业协会、区房产局小区管理办公室以及设在区交警一、二大队。
“一站式”派出巡回调解室集诉前调解、诉讼服务、登记立案、快速审判多功能于一体,交通事故审判团队审判长耿立秋向记者介绍。同时,“一站式”派出巡回调解室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纠纷化解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蒋某与某医院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一案中,蒋谋认为院方违规用药致其母亲死亡,并怀疑院方篡改病历予以掩盖,要求医院赔偿各项费用72万余元,但他既不同意鉴定,也不对遗体进行火化,双方僵持一年之久。法院将该案委派到医患纠纷联调工作室进行调解,调解员是多年从医的医疗专家,他指出病历确有改动之处,但应属于笔误的情形,并非恶意篡改病历。在专家的专业解释下,蒋谋最终同意调解,一起复杂的医疗纠纷仅用不到两周时间就圆满化解。
今年以来,7个“一站式”派出巡回调解室共调解纠纷278件。
“诉调对接不收取任何费用,一年来共化解纠纷3400余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300余万元。”在刘敏慧看来,诉调对接还有个优点:几近于“零成本”。
梯次分流 诉调衔接“流水线”作业
作为矛盾纠纷“聚集地”,和平区法院充分发挥涉诉矛盾纠纷分流、调度和协调的“枢纽”作用,明确了纠纷分流的重点、原则、时限和程序,确保程序良性运转。
去年以来,和平区法院将1名审判经验丰富、善于做思想工作的法官配置到诉讼服务大厅,专门负责案件的立案、类别专业化甄别,以及矛盾纠纷引导和分流工作。同时配置了诉讼风险评估系统,当事人输入案件基本信息后,系统自动从风险、亲情、时间、信誉、经济五个方面进行诉讼风险评估,并生成诉讼风险评估报告。“构建了案件繁简分流的三道闸口。”刘敏慧说,三道“闸口”一是诉前调解,二是案件速裁,最后才进入专业化精审程序。对于诉前调处案件期限,和平区法院也作出时间限制:最高限30日,普通程序15日,简易程序7日。过期调处不成的转立案,进入诉讼程序。
该院还将诉调对接平台与案件管理系统安全对接,推行无争议事实记载制度,“假如当事人没有达成调解协议,书面记载调解过程中双方没有争议的事实。调解过程全程留痕,调解不成功的案件转到诉讼阶段,承办法官对前期情况一目了然,提高工作效率。”该院立案庭庭长陈锐介绍说。
“互联网+”调解 居民称赞“这个模式好”
李清杰院长说,矛盾纠纷的处理要让群众从心里感到满意,就必须不断创新。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和平区法院的创新服务不断收获百姓点赞。
早在2012年,该院就在全省率先建立网络视频调解平台,覆盖105个社区,由法院工作人员或特邀调解员与当事人、社区工作人员,实时在线调解,群众不出社区即可化解纠纷。
某社区居民刘某私自在楼顶加盖一间房屋,对面楼的居民张某认为房屋阻挡了视线,要求刘某拆除并赔偿其精神损失。物业、社区多次调解未果。社区请求法院指导,法院特邀调解员利用视频调解网络,与张某、刘某及社区人员在线“面对面”,最终刘某同意拆除违建,张某也放弃了精神损害赔偿请求。“这个方式比打官司快多了,太好了!谢谢法院!”调解结束时,张某连声感谢。
今年以来,他们使用视频调解网络共调解纠纷121件。
探索不停息,创新无止境。记者了解到,和平区法院逐步与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调解组织建立微信群、QQ群,现已形成更完善的线上线下、掌上掌下、点对点、面对面的立体调解网络。
整合资源 组建调解员队伍
胡敬琴,和平区南湖街道文安路社区党委书记,这位年逾六旬的老书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和平区法院聘请的社区调解员。
“社区和百姓距离最近,发挥社区的调解功能是法院诉前调解的重要环节,我们是和平区法院诉前调解工作的一支生力军。”提到参与诉前调解工作,胡敬琴的眼睛奕奕有神。
今年5月,文安路社区43号楼的一家串店在店外安装排烟通道及空调外挂机等设备,对同楼居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居民们拉条幅抗议、向外挂机丢垃圾,双方矛盾不断升级。胡敬琴和其他4名调解员挺身而出,召开了一次调解会,并提出了可行建议。串店表示尽快整改,居民们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
“通过这件事,我们深刻地体会到诉前调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这个纠纷处理不好,走诉讼程序可能要几个月,万一闹大了,变成群访事件就更影响社会和谐了。”胡敬琴说。
据了解,和平区法院对人民调解员实行名册管理,现有特邀调解员597人,涵盖社区调解员、代表委员调解员、劳动模范调解员、行业专家调解员、“五老人员”调解员(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知识分子、老政法干警)等各类人员。为了确保调解质量,该院通过百余次的专题讲座、观摩庭审、QQ群、微信群、联系卡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对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进行培训指导,随时随地解答调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9月18日,记者在和平区法院看到,该院根据特邀调解员自身专长和纠纷类型,还设立了“和”“平”“诚”“信”“情”“义”6个特色调解室。“今年以来,6个调解室共接受委派、委托纠纷1457件,调解成功732件,平均调解时间22天。”刘敏慧告诉记者。
李清杰院长表示,下一步,和平区法院将不断完善诉调对接平台、诉调对接程序、诉调对接关系、诉调对接机制,着力打造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