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辽宁长安网
主办:中共辽宁省委政法委员会    承办:辽宁法治报

“聚宝盆”里的“平安经”(下)

来源:辽宁法制报 | 作者:记者 王大海 | 发布时间: 2017-09-12 09:34
全国主流法制媒体“法治海西”“平安海西”采访行纪实
 
  “雪亮”大柴旦
 
  “在这里,谁要犯法,那将插翅难逃。”海西州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公安局民警白霄飞对记者说。在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白霄飞在给相关人员下达指令的同时,向记者介绍当地公安的“天网工程”和“雪亮工程”给公安工作带来的新变化。
 
  据了解,今年大柴旦地区的宾馆视频监控将并入公安视频大数据系统。白霄飞告诉记者:“届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获得目标人物的性别、衣着颜色,以及其他具有识别人物价值的附属特征信息,基于这些信息,即使在海量视频中开展人员检索,也可瞬间发现可疑警情。”
 
  公安局还利用大数据系统对车辆信息进行二次识别分析,对于故意遮挡号牌、未悬挂机动车号牌的车辆进行搜索,找出相似的历史过车信息,从而精准获取车辆信息并找到目标车辆。利用大数据还可以很快获取目标人物的多重信息。目前大柴旦行委公安局已实现了大柴旦地区城镇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交通道路和重点要害部位100%全覆盖,覆盖率达到80%以上。
 
  自大柴旦地区“天网工程”以及“雪亮工程”投入使用以来,在侦破、查处和认定各类案件中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为群众挽回了财产损失,实现了发案率下降、破案率上升的良好局面。
 

大柴旦行委公安局110指挥中心
 
  数字格尔木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最有名的是“3111”工程。镇党委书记贾得福介绍说,“三联一巡一站一中心”平安建设工程简称“3111”工程。
 
  “三联”即建立完善的村级社会治安联防网络;建立完善的涉稳重点人员联控体系;建立完善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一巡”即强化村级治安巡逻、村警巡查巡防工作。“一站”即在各村建立村级便民调解服务站。“一中心”即由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河西法庭组成的综治维稳中心。
 
  贾得福告诉记者,镇政府根据镇上流动人口多、基数大这一现状,创新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镇分为11个大网格和60个子网格,实行网格管理员、综治员、信息员及助理员等七员联动,及时了解责任区各家各户的情况,将收集的社情民意、矛盾纠纷隐患及时整理上报,让网格人员成为维稳工作的顺风耳、千里眼。今年初,特申请了项目资金85万元,建立了综治维稳中心,在案件多发地段和主干道、社区乡镇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全力打造综治联防的海西新样本。
 
  记者在综治维稳中心的监控大屏幕上看到,360度旋转的视频能清晰地看到各行政村的路口,村办公室,甚至能看到村民在自家院门口打扫卫生的情况。贾得福告诉记者,之前这个民康村西二巷口附近有一农户家里被偷了7次,自从装了这个监控之后,再没发生过盗窃情况。
 
  安全乌兰
 
  截至日前,今年“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已接待游客200万人次。虽然游客剧增,但是景区秩序井然。8月24日18时,记者来到这里观摩“平安景区”建设新模式。
 
  “太谢谢你们了,看到了这么美的风景,还得到这么贴心的服务,真是不虚此行。”这一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茶卡盐湖景区的门口,几位游客紧紧拉着景区工作人员的手高兴地说着,周围还有几十名游客也在说着感谢的话。原来他们是到茶卡盐湖景区观景的48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来自山东、山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等地,他们是“生命之歌青海站”的残障人士和几名志愿者,虽然行动不便,但他们皆因美丽的茶卡景色吸引,欢聚在青海。
 
  茶卡盐湖是乌兰县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景点,有“天空之境”的美称。近年来,乌兰县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平安景区”新品牌,成立由相关部门、景区负责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平安景区”长效机制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内控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
 
  乌兰县委政法委书记侯万学告诉记者,目前,乌兰县构建了包括一个平台(调度服务中心)、六大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警用通讯系统、广播服务系统、报警求助系统、环境监测报警系统、综合信息查询系统)、五大网络(景区巡逻防控网络、景区出入口堵控网络、停车场监控网络、游客服务中心综合防范网络、市场内部防范网络)的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了无缝隙防范。在景区安装监控探头126处,招聘100余名安保巡逻队员采用步巡与车巡相结合的方式实行24小时巡逻。景区出入口建立了集堵截点、巡逻站、治安岗亭于一体的综合警务工作站。景区防控体系的建立,增强了快速反应能力,提升了治安防范水平,景区无违法犯罪案件发生。实现治安防控、游客疏导、车辆调度等工作通过一个平台统一管理。
 
  “民族”天峻
 
  海西州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是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区。从工作人员的服饰、办公装饰到陈列的宣传手册、工作用语,均蕴含着藏文化。
 
  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索南南加介绍:“城西社区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藏族群众,所以社区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以‘贴近藏区实际,突出社区特色’为切入点,以‘四搭建、六结联,打造务实管用现代藏域社区新模式’为落脚点,全力创建具有藏域特色的平安和谐新社区。”
 
  该社区搭建“一站式”藏汉双语便民服务平台,形成功能完善、特色突出、覆盖全面的汉藏双语服务工作“一窗办、一网办、一次办”,全部实行全程代办等工作机制,实现行政服务、便民服务制度化。还依托公安派出所、社区调委会、社区法律服务窗口建立纠纷调处联络站,有效整合司法所人员、社区民警、社区调解员、网格信息员、楼栋长和志愿者等力量,形成社区矛调力量多元化解体系。
 

天峻县新源镇城西社区工作人员接待来访居民
 
  城西社区在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上开创“六结联”工作模式。社区联建,制定驻区单位、社区、居民联席会议制度,签订《社区共建协议书》,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治安联防,以“户户联防、店店联防”为支撑,由网格治安员、驻区单位治安员和离退休老干部、社区党员、商户志愿者组成24人的群防群治队伍,开展信息搜集、隐患报告和重点人员、特殊群体帮扶和商市场治安巡逻、内部安全巡防等工作,打造藏域社区治安联防新成果。
 
  社区还组建了以“专业人士为主,双语人士为基”的便民服务队、医疗卫生服务队、矛盾纠纷调处服务队、环保绿化服务队、法律咨询及政策宣讲服务队、扶贫帮困服务队等6支志愿服务队伍。并结合社区居民“冬在社区、夏返草场”的特点,与各乡镇、村社联动开展双向服务,营造“乡(镇)社区联动服务”新氛围。
 
  贴心都兰
 
  在海西州,每年7月到9月,是收获枸杞的季节。
 
  宗加镇党委书记刘军介绍,近年来,随着诺木洪地区枸杞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流动人口涌入诺木洪从事枸杞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产业,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当地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社会治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
 
  面对这一现状,都兰县积极探索管理办法,去年,投资45.59万元建成了诺木洪地区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公安、农牧林业、交通、住建、司法、卫生计生、人力资源、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进驻中心集中办公。
 
  这里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赋予居住证更多的服务管理功能,逐步实现长期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可以享受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宗加镇推行“以网管人”,宗加镇和诺木洪农场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在每个网格中确定一名流动人口管理员,负责网格内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上报工作,做到“十天一统计、十天一上报,人来登记、人走注销”。深化“以业管人”,根据建筑工地、旅店、餐饮、枸杞采摘、加工、销售等用工单位雇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情况,实行用工单位负责制,尤其是落实以种植户为主要抓手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实行种植户负责制,强化“谁用工、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的意识,及时将雇佣的外来人员统一上报村社和各生产大队。此外,将过去零散劳务关系变为较为固定的劳务模式。在枸杞采摘前期和期间,劳务经纪人与枸杞种植户签订协议,由经纪人提供劳务采摘枸杞。相关部门积极与劳务经纪人对接,从而掌握流动人员底数。
 
  张思忠是来自四川雅安的劳务经纪人,他每年带着约1500个采摘工到诺木洪农场。他告诉记者,流动人口综合服务中心成立之前,办理各种手续需要跑好几家单位,现在一次就把所有事情搞定了。
 
  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工作的强化,使流入该地区的外来人员真正融入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推动了都兰县经济稳步发展,融洽了群众的关系,维护了社会稳定。
 
  记者手记
 
  采访团每到一处,都能切身感受到海西州创建平安的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当地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创新举措、成功经验以及取得的成绩,综合起来,展现的就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不断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传统文化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