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经验】
营口市司法局创新行政复议服务模式,将听证会开到企业、服务点设在园区,建立多元调解机制,推行“绿色通道”“容缺受理”,以高效、便民、温情举措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实质性化解涉企争议。
8月12日,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在营口举行。特别之处在于,听证会的主办方——营口市司法局的办案人员将行政复议的“公堂”直接“搬”到了企业的“家门口”。
这不仅是营口市司法局工作模式的创新,更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服务企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营口市司法局创新行政复议服务模式,将听证会开到企业、服务点设在园区,建立多元调解机制,这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结出了丰硕的果实——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共依法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230件,直接纠正涉及企业合法权益的不当行政行为40件。
听证会开到“家门口”
听证会上,企业负责人眉头紧锁,话语中带着几分焦虑与无奈:“我们承认生产环节存在疏漏,也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整改,但这个处罚金额对于我们正处在爬坡过坎阶段的企业来说,压力实在太大了!”
“今天请大家坐到一起,不是为了简单地争个输赢,而是为了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主持会议的市司法局办案人员开场白缓和了现场紧张的气氛。他解释道:“我们打破常规,把听证会开到企业来,就是想让大家少跑腿,更想听听企业的真实心声。”
一场看似针尖对麦芒的行政争议,就在这“面对面”的场景中拉开了解决的序幕。
听证过程中,双方围绕案件焦点展开了充分的质证与辩论。经过数小时的坦诚沟通,原本对立的双方开始换位思考。企业深刻认识到环保责任的严肃性,行政机关也理解了企业的现实难处。剑拔弩张的行政争议在这里找到了实质性化解的突破口。
这场上门听证,是营口市司法局“现场听证+调解疏导”新模式的一次成功实践,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更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企业感受到了行政复议的公开、公平与温度。
服务点建在园区里
今年以来,为了让企业申请行政复议“少跑腿、快受理”,营口市在全省率先成立集宣传、申请转送、上门调解功能于一体的“行政复议服务点”,并将这些“前哨站”直接设在了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内。
“以前听说要申请行政复议我们心里就打鼓,不知道去哪、找谁、怎么办,感觉程序很复杂。现在好了,服务点就在园区里,走几步就到了,工作人员还能上门来给我们讲法律、解疑惑,真是太方便了!”某企业负责人在服务点进行法律咨询时这样说道。
截至目前,营口市已增设“行政复议服务点”10个,形成了覆盖主要产业集聚区的服务网络。这些服务点不仅是接收申请的窗口,也是企业触手可及、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便利店”,更是普法宣传阵地、调解纠纷的“前沿哨所”。
机制创新“组合拳”
如果说服务点是“前哨站”,那么一系列机制创新就是营口市司法局打出的护航企业发展的“组合拳”。为了从根源上强化涉企行政争议的实质性化解,营口市联合多个相关部门成立了全省首家一站式涉企行政争议调解中心。这个中心打破了部门壁垒,建立起行政复议与调解、诉讼、仲裁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纠纷化解机制,让企业“只进一扇门,能解所有纷”。
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营口市司法局更是拿出实招——在此基础上,营口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行政复议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三跨三全程”工作办法(试行)》等4项创新制度,并开通涉企复议案件“绿色通道”,对主要材料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实行“容缺受理”,最大限度为企业提供便利。
